宮玉振:敗軍之將如何兵敗神不敗?
撰文|宮玉振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管理學教授、軍事學博士
責編|尹曉琳
耐:逆境是最好的
壓力測試器
第一個字是“耐”,耐煩,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情緒管理。遇到逆境,人的本能反應是焦慮、抑鬱、情緒化。但是,所有人都可以焦慮和沮喪,管理者不能。保持情緒穩定與良好心態,是管理者做出正確決策的前提,也是給團隊提供信心的基礎。
所以曾國藩講,“居官以耐煩爲第一要義”。耐得住煩躁,控制好情緒,這是入門功夫,否則你根本就不是一個好的管理者。“若遇棘手之際,請從‘耐煩’二字痛下功夫。”越是事情不順、內心焦躁時,越要在“耐煩”兩個字上痛下一番功夫。
曾國藩警示:“牢騷太甚者,其後必多抑塞……蓋無故而怨天,則天必不許;無故而尤人,則人必不服。”一個人如果牢騷太多,他的前途肯定不會順利。因爲無緣無故地抱怨老天,老天一定不會允許;無緣無故地怪罪別人,別人一定不會心服。
這是很簡單的道理,怨天尤人不但於事無補,反而使你的心態無法平和,決策也就不可能妥當,更重要的是,你經常傳播負能量,組織也就不可能有信心。這是領導者在遇到困境時的大忌,也是考驗管理者是否成熟的根本標準。
曾國藩經常把自己對人生的體悟寫成對聯,這些對聯通俗但深刻、耐人尋味。他有這樣一副對聯:“天下斷無易處之境遇,人間那有空閒的光陰。”
天底下哪有那麼容易、順利的境遇?一個組織之所以需要管理者,是因爲有問題要解決。管理者天然就要面對問題、解決問題,這是職責與價值所在。逆境本來就是管理的組成部分。曾國藩還寫過一副對聯,是他被皇帝趕回家爲父親守制期間所作,現懸掛在他的舊居思雲館的門口:不怨不尤,但反身爭個一壁靜;勿忘勿助,看平地長得萬丈高。
上聯的“不怨不尤”講的是,遇到挫折時,最忌諱的是怨天尤人、灰心喪氣。這樣的情緒非但於事無補,反而讓你自亂陣腳,最後受傷害的一定是自己。逆境是最好的壓力測試器。正確做法是“反身爭個一壁靜”,即藉機反省自己,找出問題與不足,積極改進和提升。這樣,就可以用平和的心態,在自身或組織的成長髮展方面下功夫,從而把不順和困難變成最好的成長機會,“增益其所不能”。
下聯的“勿忘勿助”講的是,千萬不要因爲一時的不順就輕易放棄、沮喪、躺平(這是“勿忘”),也不要因爲一時的焦躁就輕舉妄動、急於求成(這是“勿助”)。世上少有一帆風順、高開高走的人生,任何一個管理者、組織都會經歷困境。
“看平地長得萬丈高”,是說只要保持鎮定從容的心態,耐心着眼於自身的成長,總有一天,原本不起眼的小樹苗會長成參天大樹。
在曾國藩看來,這種逆境中的自控力、耐煩,是決定一個人成就的關鍵因素。所以他曾經講:“觀古今來成大功、享全名者,非必才蓋一世。大抵能下人,斯能上人;能忍人,斯能勝人。”古今獲得巨大成功的人,未必是最聰明的人。大致說來,能在別人面前保持低姿態的人,才能領導衆人;對人寬容大度、忍耐克制,才能勝人一籌。在困境之中修煉心態,這對於領導者而言是一門必修課。這就是爲什麼曾國藩提醒管理者要以“耐煩”爲第一要義。
◎向戰爭和歷史學習應對不確定性
裕:耐心等待,
以寬字自養
第二個字是“裕”,就是寬裕,放寬心。
《周易》影響了中國人的人生哲學,也深深影響了曾國藩。他認爲《周易》裡的屯卦、否卦、蹇卦、困卦,都是教人“居之以裕,守之以貞”。這幾個卦象都表示艱難困苦,而卦辭和爻辭中傳遞的基本含義就是讓人放寬心、耐心等待。《周易》傳達的一個思想是否極泰來、泰極否來。一個人不可能一直順利,順利到極致的時候往往就會遇到挫折;一個人也不可能永遠處於低谷,大勢早晚有一天會往上走,從而幫助我們走出逆境。所以處於逆境之中時,這個“裕”字就特別重要。
曾國藩的手下陳湜一度發展不順、處境艱難,曾國藩在給陳湜的信中勉勵他以“寬”字自養。他說,如果能夠把心放寬,放在寬闊泰然之處,身體就不會孱弱,志氣也不會頹廢,也就可以從容不迫地找到走出困境之路。不管外部環境如何,“將此心放得寬,養得靈,有活潑潑之胸襟,有坦蕩蕩之意境”。
這是曾國藩希望自己和手下在困境中具備的基本心態。他還引用過朱熹的一段話,“人之於患難,只有一個處置。盡人謀之後,卻須泰然處之”。他自己對於所有事情都守八個字——“盡其在我,聽其在天”。“於譭譽禍福置之度外,此是根本第一層工夫”,也即把得失成敗、面子、別人的評價全部放下。“此處有定力,到處皆坦途”,這方面有了定力,一下子就柳暗花明了。他的座右銘之一是“莫問收穫,但問耕耘”。
他還寫過一副對聯:“戰戰兢兢,即生時不忘地獄;坦坦蕩蕩,雖逆境亦暢天懷。”越是順利時,越要提醒自己小心謹慎,因爲天堂和地獄只有一步之差;越是在逆境之中,越要坦坦蕩蕩,舒暢自己的心情,有寬闊的胸懷。
強:倔強二字
絕不能少
第三個字是“強”,就是倔強、剛強、堅韌不拔,不服輸的精神,也是今天我們講的“韌性”。
曾國藩非常看重“強”這個字。他給弟弟寫信強調,不管做事還是寫文章,“倔強”二字絕不能少,否則根本成不了事。他認爲,他和弟弟的性格受母親影響很大,好處就在於倔強。他的祖父曾玉屏也一直教導曾家子孫“以‘懦弱無剛’四字爲大恥”,要求他們“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
曾國藩曾經回顧他辦的湘軍水師,一敗於靖港,再敗於湖口,這些都是恥辱性的失敗,但是他都咬緊牙關把局面維持了下來,而後終於迎來重振之機。安慶沒有合圍時,祁門大營十分危急,黃德的局勢也很危險。大家都建議他撤安慶之圍,以支援祁門和黃德,但他咬緊牙關不撤,終於打下安慶。
打南京也是這樣。南京是方圓百里的大城,易守難攻,曾國藩卻用曾國荃的一支部隊把南京圍起來。大家都說恐怕要重蹈之前清軍的覆轍了,但他咬牙堅持,最後竟然立了大功。曾國藩由此總結說,一個人如果剛剛受到挫折,或聽到別人不切實際的議論,就心情沮喪、改變計劃,那是很難成事的。真正的勝利往往是熬出來的,這對於組織,尤其對於決策者來說,是極大的考驗。“強”就是強大的意志力,是一種堅持。如果曾國藩沒有倔強之氣,沒有在困境中依然堅持到底的意志力,很難熬過那麼長時間反覆拉鋸的戰爭。
曾國藩的幕僚李申夫曾經說曾國藩有個特點,就是跟別人慪氣從來不說出來,一直忍耐,一步步尋找自強之道,還引用了“好漢打脫牙和血吞”這句話。曾國藩說,這就是他咬牙立志的訣竅,沒想到被李申夫看破了。他自己當年被京城權貴、長沙官場、江西官場唾罵,還經歷過嶽州之敗、靖港之敗、湖口之敗,“蓋打脫牙之時多矣,無一次不和血吞之”。
他在給弟弟曾國荃的一封信中說:你來信經常怪運氣不好,這不像好漢之言。他要求弟弟“惟有一字不說,咬定牙根,徐圖自強”。他還說過一句名言:“凡事皆有極困極難之時,打得通的,便是好漢。”一個人如果經歷千磨百折,依然堅持定力,最終一定成功。這就是曾國藩的性格,一生如此。
他曾經笑說準備寫一本書,教世人如何做人,書名就叫《挺經》。“挺”的含義有很多,核心含義是要挺直了,不能趴下。有朋友開玩笑說他死了以後,皇帝應該給他一個諡號叫“文韌公”。“韌”,就是韌性,堅忍不拔。這是曾國藩對自己性格最得意的地方。
丘吉爾人生最後一次演講是在劍橋大學的畢業典禮上,當時他已經老得幾乎說不出話,十多分鐘的演講反覆在講一句話:“Never give up!”這位老人用自己一生的經歷告訴這些即將走向社會的大學生,人生的成功秘訣非常簡單,就是永不放棄。這也是曾國藩講的倔強之氣,“強”就是看明白以後的一種堅持、一種定力、一種堅忍不拔的意志。
悔:悔字如春
第四個字是“悔”,要反思、改過,也就是要看清自己的錯誤和缺點,把逆境變成自我成長和組織提升的機會。
當年曾國荃給曾國藩寫信,希望哥哥能指點人生。曾國藩回信說,捫心自問這幾年爲什麼做得還行,靠的就是一個“悔”字,也就是自我反思、反省。他曾經自認爲很了不起,看到的都是別人的問題。但是丁巳年至戊午年被皇帝趕回家那一年多,他大悔大悟,才明白自己沒有多大本事,後來遇到問題看到的都是他人正確的方面。自那之後,他的心態與40歲以前完全不同。
如果熟悉曾國藩的人生經歷,就知道他所說的丁巳年到戊午年的大悔大悟,是他一生最大的轉折點。他是怎麼從至暗時刻走出來的?除了“強”,就是“悔”。“強”是挺住,“悔”是成長,讓逆境變成反思和成長的好機會。我們今天經常講一句話:“不要浪費一場好危機。”“悔”的含義就是,千萬不要辜負了你的逆境。
組織也好,個人也好,其實平時都會有惰性、慣性。而挑戰、壓力、逆境會逼着我們脫胎換骨,因爲在逆境當中才能更清楚地看出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所以,一定要把逆境和困難看作人和組織反省自我、提升自我的最好機會。
曾國藩給曾國荃寫信說:“朱子嘗言:‘悔’字如春,萬物蘊蓄初發。”他勉勵弟弟:“當此艱危之際,若能以‘硬’字法冬藏之德,以‘悔’字啓春生之機,庶幾可挽回一二乎?”遇到逆境,要以“硬”字學會收斂,同時以“悔”字開啓未來的生機。
“硬”其實就是前文說的“強”,曾國藩特別看重把“強”和“悔”一起做到。曾國荃有一段時間特別不順:鮑超和劉銘傳爭功勞,導致湘軍和淮軍產生了矛盾,曾國荃和李鴻章之間也因此出現了衝突,所以曾國荃當時的壓力特別大。曾國藩給曾國荃回信說,你現在遇到各種不順,但是“事已如此,亦只有逆來順受之法,仍不外‘悔’字訣、‘硬’字訣而已”。
這裡的“逆來順受”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意思,而是坦然接受現實,這是第一步,接下來要靠“悔”字訣反省自己,靠“硬”字訣堅持住,不輕易認輸。在曾國藩看來,這就是一個人突破自我、實現成長的關鍵。他曾說:“聖賢之所以爲聖,佛家之所以成佛,所爭皆在大難磨折之日。”大難的折磨,是自我磨鍊、拉開與他人距離的最好機會。
志:氣可偶挫
而志則終不可挫
耐、裕、強、悔,四個字都很重要,但還不足以解釋曾國藩爲什麼能夠走出極困極難時刻。晚清朱孔彰在《中興將帥別傳》中對曾國藩的評價是“履危瀕死屢矣,有百折不撓之志”。民國學者龍夢蓀評價曾國藩:“雖極人世艱苦之境,而曾不少易其心;雖遇千挫百折之阻,亦不足以奪其志。”兩個人不約而同,都提到了一個“志”字。曾國藩和湘軍將帥們特別看重這個“志”,相信“志之所向,金石爲開”。胡林翼也講:“兵可挫而氣不可挫,氣可偶挫而志則終不可挫。”
做企業和打仗是一個道理,暫時的失敗很正常。企業總會遇到逆境,但是士氣不能受挫;即便士氣偶爾受挫,志向也絕對不能動搖。縱觀曾國藩的一生,“志”是讓他走出極困極難時刻最核心的東西。所謂的“志”,就是清晰的目標,以及對信念和志向的執着與堅持。
堅定的信念是幫助曾國藩走出極困極難時刻最關鍵的因素。尼克松在《領導人》這本書裡講過:“一個人要能夠經受住領導人必須經受的艱難痛苦,他就非得相信自己的事業不可。他必須相信自己,否則就不能說服別人相信他。”我想,這是對所有處於逆境中的領導者最好的提醒。
曾國藩如何走出了極困極難時刻?“耐”:耐煩,耐得住煩躁,控制好情緒,調整好心態。“裕”:寬裕,坦蕩的胸懷,學會放下得失成敗。“強”:倔強,不服輸的精神,打脫牙和血吞。“悔”:反思、反省,把挫折當成個人與組織提升成長的最好機會。最核心的是“志”,也就是清晰而堅定的目標與信念。
耐煩、寬裕、倔強、反省、信念,這五條原則構成了個人應對逆境的完整領導力模型。其中信念是其他四條的力量來源,如果沒有信念,其他四條原則只能侷限在“術”的層面,不可能真正讓你走出至暗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