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1895乙未戰爭完整脈絡 「苗栗保臺戰役」新書1日發表

1895乙未戰爭「苗栗保臺戰役」新書1日在苗栗縣客家文化中心發表。(客家文化中心提供/謝明俊苗栗傳真)

1895乙未戰爭「苗栗保臺戰役」新書1日在苗栗縣客家文化中心發表,下午安排赴戰役現場走讀。(客家文化中心提供/謝明俊苗栗傳真)

1895乙未戰爭「苗栗保臺戰役」新書1日在苗栗縣客家文化中心發表,作者林本炫、黃鼎鬆和廖綺貞帶來書本精彩內容分享。(客家文化中心提供/謝明俊苗栗傳真)

1895年清廷與日本戰敗後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日軍侵臺引發乙未戰爭,主要抗日領袖及部隊都爲客家族羣。其中發生在苗栗的的尖筆山及營頭崠等2場重要戰役,由作者林本炫、黃鼎鬆和廖綺貞與國立聯合大學編輯團隊,歷經3年的調查出版,完成了《1895苗栗保臺戰役》專書,1日於苗栗縣臺灣客家文化館正式發表。

1894年清廷和日本帝國爆發「甲午戰爭」,清帝國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1895年乙未年5月,日本派兵入侵臺灣,臺灣民衆從北至南羣起抵抗,是爲「乙未戰役」。這場戰役以客家族羣爲作戰主力,因此這段歷史不僅對臺灣也對於客家族羣尤爲重要。客委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爲深化乙未戰爭研究,近年進行一系列乙未戰爭區域性調查研究,深入瞭解乙未戰爭路線與聚落遺蹟、現況、客家人身影等,並將研究成果出版系列叢書。

1日正式發表的《1895苗栗保臺戰役》是以乙未戰役系列中苗栗地區尖筆山及營頭崠等2場重要戰役爲主題,描述當時參與苗栗戰役的主力義勇軍,明知不可爲而爲之、保衛鄉土不得不爲的行動。以呈現一手文獻,運用中日雙方史料加以探討記載,並訪談當時義軍後代耆老,調查出過去不爲人知,曾經直接參與或間接支援的義軍姓名和相關人物,這次成果再次建構出乙未尖筆山戰役及營頭崠戰役更加完整的歷史地圖,引領讀者連接百年時空認識這段臺灣史上重要之戰役。

在這段歷史中,展現了客家先民的忠義精神,期許後人從中學習爲後代子孫繼續守護家園與國家。期間調查出版耗時三年,由作者林本炫、黃鼎鬆和廖綺貞與國立聯合大學編輯團隊合力完成《1895苗栗保臺戰役》專書。

客委會主委楊長鎮表示,在過去臺灣史上有關乙未戰役這段歷史一開始不被重視,但近年臺灣客家意識擡頭,對乙未戰役議題逐漸重視,過去戰場上爲國土所做出重大犧牲的先賢烈士,是應該被重新看待。因此,在戰役後的臺灣所留下不多的文史資料中搜集整理,投入相當多的心力去訪談、詢問很多我們不知道的過去,看到客家人保衛國土,如徐驤訣別詩句「此地不守,臺灣亡矣,吾不願生還中原也」,在義行上非僅是爲自己財產保衛的觀念,呈現出書中的這些資料與調查令人十分感動。

苗栗縣副縣長桂菊副表示,一直以來從事文化工作不遺餘力,很感謝有這麼好的歷史書,其中有多位優秀學者的投入,給予許多指導,爲苗栗地區留下一段歷史,真的很難得。更邀請到吳氏宗祠管理委員會主委吳德鈺,身爲乙未戰役統領客家三傑之一吳湯興後人,爲大家分享祖先過去變賣家產都要奮力拚死一戰,應當「天下有難.匹夫有責」爲發揚民族精神而有所爲之。

1日的新書發表會,由作者林本炫、黃鼎鬆和廖綺貞帶來書本精彩內容分享,更邀請臺大歷史學系教授李文良、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維安,以乙未戰役更爲寬廣的視角與大衆共同對話。並於1日下午舉行「1895苗栗保臺戰役相關史蹟行讀」活動,由本書作者親自帶領解說,行程包括探查尖筆山古戰場及義軍領袖楊載雲的「楊統領廟」,提供民衆有不同以往的「文字」與「空間」的多元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