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鮑之交”的喻示:真正的友誼,是恰當的欣賞別人的優點

文|老達子

《管鮑之交》是一則發生在春秋時期齊國的故事。在齊桓公的統治下,藉助管仲等丞的輔佐,齊國成爲了春秋時代五霸之首。儘管齊桓公智謀平平,只是一個霸主的外表,但實際上管仲纔是齊國的靈魂人物。而管仲之所以能夠成爲丞相,與他的知己鮑叔牙密切相關。

今天老達子就給大家分享分享一下《管鮑之交》的故事,見識一下什麼叫真正的友誼~

春秋時期,齊國的管仲和鮑叔牙在小時候就是好朋友。鮑叔牙對管仲的才華十分讚賞,並且瞭解他的爲人和境遇。他們以前一起做過買賣,在利潤分配時,因爲管仲家裡條件不是很好,而鮑叔牙卻從來沒有因爲他分的多就指責他貪婪。

儘管管仲有時候幫鮑叔牙辦事但沒辦好,但鮑叔牙從沒認爲他無能,因爲他知道事情總有不順利的時候,並不完全是他的原因。管仲曾感慨地說:“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鮑叔牙啊。”

管仲和鮑叔牙曾在政治上分道揚鑣,管仲成爲了齊襄公的弟弟公子糾的老師,而鮑叔牙則成爲了齊襄公另一個弟弟公子小白的老師。然而,齊襄公荒淫無道,聽信讒言對自己的親兄弟圖謀不軌,導致公子糾和公子小白只能匆忙逃離。

在逃亡途中,兩兄弟決定分開行動,以避免被一起抓捕。因此,公子糾逃往魯國,而公子小白則逃至莒國。

公元前685年,齊國爆發內亂,齊襄公被暗殺,這使得朝臣們不得不通知流亡在外的公子糾和公子小白回國繼位。兄弟倆都明白,誰先到達齊國,誰就有機會登上王位。因此,他們都急速趕往齊國。

管仲考慮到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的車隊速度相當,難以預測誰會先到達齊國都城。因此,他親自率領輕騎兵,日夜奔襲,在半路上攔截了公子小白的車隊。管仲射中了公子小白的皮帶鉤,但公子小白裝作受傷倒地的樣子。

管仲誤以爲他已經中箭身亡,於是返回保護公子糾並繼續前行。然而,當他抵達齊國時,才發現事與願違,公子小白已經穩坐王位,即齊桓公。

齊桓公即位後,立即討伐並殺死了公子糾,同時也俘虜了管仲。齊桓公本想殺死管仲,但是鮑叔牙卻力諫桓公,稱管仲各方面都比自己優秀,應當重用他。桓公猶豫不決,鮑叔牙解釋自己與管仲的區別,併力薦管仲擔任宰相。

最終,桓公聽取鮑叔牙的建議,重新任命管仲爲宰相。在管仲的輔佐下,齊國迅速強大起來,而管仲與鮑叔牙之間也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管仲和鮑叔牙皆爲春秋時期齊國人。鮑叔牙對管仲的才華讚歎不已,而管仲也對鮑叔牙的品德讚賞有加,這爲二人成爲知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古人常說:“道不同,不相爲謀”,意味着若志向和理念不合,便難以共同謀劃未來,最終只能彼此爲外人。

什麼樣的朋友才能長久?古人云:“以德交者,地久天長;以道交者,地老天荒”。這表明真正建立在品德和理念之上的友誼,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歷久常新,綿延不斷。

在初出茅廬時,管仲和鮑叔牙曾聯手從事經商。當時管仲家境貧寒,而鮑叔牙身家富裕,因此所有啓動資金均由鮑叔牙提供。然而,在分紅時,管仲總是佔據比較大的份額。鮑叔牙瞭解管仲並非貪婪,而是爲了家中貧困,需要扶養年邁的母親,他是個孝子。

如今,商業夥伴們常常口稱彼此爲朋友,親密無間。然而,在利益上,他們或者斤斤計較,或者因得失而絕交,這種關係往往只是表面的虛情假意。

許多領導人退休後感慨道:“當我還在位時,那些看似親近的朋友,如今卻不見蹤影,人情冷暖真是難以捉摸。”這些老幹部未能明白:過去的“朋友”並非真心對待你,而是對你手中的權力感興趣。“以利交者,利盡則散;以勢交者,勢傾則絕”。

真正的朋友重視義氣,並非只追求私利。有一種“三/七分原則”可供參考:“煮粥需放三分米,七分水。處事應當三分爲己,七分爲人”,對待朋友更應如此。

管仲在被俘獲以後,又要齊桓公對管仲懷恨在心,幾乎要將其處以極刑。然而,鮑叔牙表示強烈反對,指出國家需要管仲這樣的人才來實現國家的強盛和稱霸諸侯的願景。經過鮑叔牙的勸說,齊桓公不僅放過了管仲,還任命他爲齊國的國務院總理,而鮑叔牙則自願成爲國務院副總理。

患難見真情!鮑叔牙不僅從危急中挽救了管仲,還推舉他擔任重要職位,共同成就了朋友的歷史偉業。

管鮑之交,給我們展示了什麼是真正的朋友。真正的朋友彼此心靈相通,深刻理解對方,不以缺點相看,關鍵時刻總是想着朋友,而不計較得失。更重要的是,真正的朋友關係常常呈現一種微妙的看似不平衡實則平衡的狀態,遵循着陰陽和諧之道。

兩個性格極端的人難以成爲真正的朋友,同樣兩個過於內向的人也難以建立真正的友誼。真正的朋友猶如夫妻般內心相通,不計較得失,相互扶持。這樣的友誼在今天的社會已經鮮有,甚至在歷史長河中也少見,它是聖賢們給我們的珍貴示範。對普通人而言,能做到這樣的友誼已經非常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