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站/陸早有前例 食藥署卻像無頭蒼蠅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事件已釀2死,衛福部公佈從死者驗出臺灣首見的毒素「米酵菌酸」。本報資料照片

衛福部昨公告寶林茶室六例重症個案、二例死亡個案均驗出罕見毒素「米酵菌酸」。中研院前研究員何美鄉指出,中國大陸是受此毒素影響甚鉅的地區,大陸學者已對此毒素進行研究併產出論文,結果,國內第一時間卻連標準品都找不到,也未列入警示項目,顯然衛福部對於近在咫尺的重大食安事件也渾然不察,纔會在國內米酵菌酸事件爆發後如無頭蒼蠅。

衛福部連二天舉辦記者會,對外說明患者身上驗到米酵菌酸,食藥署長吳秀梅還說,食藥署同仁驅車從彰化帶回標準品時「看到都快哭了」,但真正要落淚的應是臺灣人民,顯然食藥署對於這種在國外早已發生多起的米酵菌酸中毒事件毫無警戒與準備。

這兩天政府只說了毒素是米酵菌酸,但過去嫌疑最大的粿條不論在寶林茶室、供應商帶回的樣品均未驗出,菌株來源也仍然成謎,產生米酵菌酸的唐菖蒲伯克氏菌是否已混入臺灣生態系,衛福部也只能給出「待專家會議後釐清」的答案。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一度演變爲中央、地方「誰慢半拍」的攻防。十九日至寶林茶室用餐的卅九歲患者,廿四日病逝後,引發矚目,醫院急診室才提高警覺,向縣市政府通報個案情況,由縣市回報中央。本次事件發生在臺北市百貨公司美食街,消費者散佈全臺,有人被當成個別感染個案處置,連民進黨立委都直指,中央應優化通報機制。

從西布特羅、蘇丹紅至米酵菌酸,重大食安事件連環爆,衛福部卻每次都是追着事件跑,出了事纔想到亡羊補牢,尤其對於食品添加物的管理都是處於被動,往往都是出了事才管。米酵菌酸事件已造成無辜國民身亡,衛福部應痛定思痛,全面檢討食安機制,別再讓人民生存在連飯都不敢吃的恐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