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站/私校招生走險路 凸顯生存困境

今年升大學分發入學剛落幕,就有學校鋌而走險,短報迴流名額,儘管是爲了美化帳面,但也凸顯私校求生存困境。示意圖,非當事人。本報資料照片

私立大學招生量體大,面對少子化壓力緊逼,私校短時間內需考慮教師權益、學雜費收益等面向,眼看學生數逐年減少,私校仍難以從龐大編制下快速瘦身,爲避免成爲招生缺額大戶,進而影響學生就讀意願,今年升大學分發入學剛落幕,就有學校鋌而走險,短報迴流名額,儘管是爲了美化帳面,但也凸顯私校求生存困境。

教育機構理應講求誠信,如今卻走上偏路而致人人撻伐,私校冒險私藏名額,背後原因在於要面子,也在於近年面子已經丟大了,早已影響學校生存。

臺灣高等教育在國際上是出了名的「俗擱大碗」,學生無需繳高額學費,卻能享有中等以上的教育品質,可見其體質仍佳,但少子化是國內大環境使然,私校再努力招生,也難敵人口結構改變。

教育部近年鼓勵學校於當年度招生開跑前,可先寄存招生名額,但實際上學校難精準預估當年度各管道招生狀況,且學校寄存即等於減招,招生數變少會影響教師開課。

教育部近年鼓勵大學辦學回應社會趨勢、需求調整,然而少子化下,教育部應與學校一同想辦法,於現有機制上給予更多空間,建議應在繁星推薦、申請入學後再開放一波寄存,讓學校能視招生狀況彈性應對。否則招生空間愈狹窄,學校只能互相傾軋,恐衍生更多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