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美債再遭降評 恐加速去美元化

回顧歷史可鑑古觀今,2011年8月5日,債務上限將美國推向瀕臨危機的局面,標準普爾(S&P)將其長期債信評等由「AAA」調降爲「AA+」,債信展望爲「負面」,這也是美國百年來首度被降評,隨即引發全球股市巨幅波動,所幸危機很快解除,未擴大蔓延。此次惠譽降評在短期內必然引發金融市場震盪,如美期指已提前反應、美元走弱,黃金價格上漲。亞洲股市也於2日出現較大跌幅,臺股重挫逾300點,相關的美債ETF同步放量重挫。除此,國際間是否加速去美元化(De-dollarization),也頗值得關注。

進一步言之,美國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同時也是債務金額最大的國家。美國國會於1917年首次引入債務上限,公共債務法案隨後於1939年和1941年獲得通過。1960年的政府債務佔GDP比僅52.86%,1980年降至34.59%,但2000年又拉昇至57.84%,到2023年5月更是大幅提高至120.47%新高,進而引發一場「債務違約」危機大戲,而且歹戲拖棚。直至6月1日,參衆兩院皆通過《債務上限改革法案》(Debt Ceiling Reform Act),上限將暫停至2025年1月(即2024年總統大選後),才暫時解除危機。

其實,惠譽早在5月24日即將美國「AAA」頂級信評列入負面觀察名單,凸顯美國朝野對於債限議題皆採取「邊緣策略」,已令該國經濟面臨違約風險。准此以觀,雖說「突然」宣佈降評,實早已有跡可尋。

翻開美國的債務黑歷史,其自1960年代迄今,已調整債務上限近80次。另於歐巴馬執政的2012年底,由於當時多項減稅優惠措施及失業補償政策將到期,同時美國會也將削減赤字機制,終引發2013年的財政懸崖(fiscal cliff)危機。美國在去(2022)年底的GDP近26.13兆美元,但當時所累積債務已達31.12兆美元,截至今年8月1日國債鍾所顯示的國債更來到32.67兆美元歷史新高點。這次長期外幣債務評級遭降,恐將動搖投資者和各國央行對美國經濟的信心,對美元未來繼續作爲世界儲備貨幣,造成莫大影響,加速對美元的不信任及全球去美元化風潮。

不可否認,美元仍是當今全球最強的貨幣,美國國債亦是世界上最安全、流動性最高的資產。但長期以來,美國將它的貨幣-美元變成一項強大的外交政策工具,更成爲一項威力極大的「金融武器」,早已引發各國極大的不滿和怨恨。因而,去美元化逐漸在國際間醞釀並形成一股新勢力,也是對美元霸權說「不」的策略。尤其,去年初「俄烏戰爭」爆發後,美國與西方國家對俄國進行金融制裁後,不僅俄國金融市場加速向中國大陸靠攏,更有不少國家開始考慮開闢美元之外的金融與貨幣管道。包括,中國大陸拋售美債、增持黃金;貿易伙伴增加人民幣結算的比重、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也不斷壯大中;另「石油美元」(Petro dollar)轉移至「石油人民幣」(Petro yuan),還有金磚五國也慎重討論尋找美元的替代貨幣,以確保「不會成爲制裁的受害者」,甚至連恢復「金本位制」的言論亦甚囂塵上。

綜合而言,當「去美元化」成爲趨勢,未來世界走向兩極化,兩套標準將亦趨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