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面對大陸,臺灣應重視「中國研究」

針對上述議題,臺灣內部或有不同討論,但尚能理性對話。然而,臺灣長期以來的隱憂,是在面對「中國」的任何議題,無論是兩岸經貿交流、產業合作,陸生、陸客來臺就學、觀光,甚或陸資投資,都因爲各自迥異的立場,容易激化爲意識形態之爭,因而幾乎失去對話空間。歸咎其因,主要是臺灣長期缺乏對「中國研究」的掌握與瞭解。

一般來說,對中國的認知可歸納爲三種類型:

其一是中國機會論。其立論基礎認爲:中共自1949年建政迄今,即便歷經許多波折,但迄今成爲國內生產總值(GDP)將近18兆美元、經濟總量佔全球18%的世界第二大國;且即便在美國科技封鎖下,中國仍在5G、超級計算機、基因編輯、人工智能、量子衛星、太空探險等領域,創造出驚人的成績。再加上由過去的世界工廠到未來的14億人口的世界市場,讓有論者認爲,即使中國爲一黨專政的威權體制,但仍充滿契機。舉例來說,德國總理蕭茲日前出訪北京,僅開放12家企業隨行,然而不但有多達100多家德企報名,隨行德企也紛紛表示要擴大對中國投資;此舉即爲中國機會論者的具體實踐。

其二是中國崩潰論。其立論基礎認爲,由於中共一黨專政,加上對企業、媒體、網路、社會等進行全方位的管控,致使治理因失去糾錯制度,以致容易出現盲區,進而走向暴政、腐政,終將因弊端百出、民怨四起而體制瓦解。華裔美籍作家章家敦(Gordon Chang)的「中國崩潰論」是此論述的代表。其在2001年就表示,中共治理下的中國,將會因爲失業率攀升、國企效益不彰、金融呆帳高築、民衆積怨日深、網路封鎖等問題而崩潰。章家敦提出「中國即將崩潰」迄今超過20年,類似的論述不但歷久不衰,甚至隨着近年來中國大陸經濟情勢的下行、新冠疫情的爆發、美國的科技封鎖,反而更歷久彌新。

其三是中國威脅論。伴隨着中國經濟的快速崛起,軍事的強大,以及中共意識形態的擴張,以歐美爲主的西方先進國家,認爲中共領導下的中國,對西方文明是一種顯而易見的威脅,其終將造成所謂的「黃禍」。抱持中國威脅論者普遍認爲,近年來中共企圖透過經濟軍事的硬實力、文化的軟實力,以及複合式的銳實力,企圖由滲透開始,進而改變民主國家輿論與立場,擴大中國影響力。

上述三種論述各有理論基礎,也有相對應的事實,但也僅呈現部分面向。且隨着國際情勢及中國大陸的發展,三種論述亦都呈現動態變化。實務上,當中國已成爲全球多數國家或地區最主要的貿易伙伴,且在「擴內需」戰略下將可能成爲全球主要市場時,中國議題對全球來說,不但機會、挑戰、威脅並存,且呈現高度交錯。因而,近年來越來越多國家面對來勢洶洶的「中國因素」,都力求基於國家利益而非意識形態,理性務實的評估機會何在、有何挑戰、以及如何避免威脅,並依此制定相關的中國政策。

然而,要能精確釐清中國因素下的機會、挑戰或威脅,必須有紮實的中國研究作爲基礎。臺灣多年來的中國研究,多集中在學院或少數智庫,礙於資源有限,並未能廣泛的擴散到社會。再加上臺灣仍有超過一半國人從未到過中國大陸,中國大陸來臺人數甚至不到其人口的1%;且由於近年來兩岸交流中斷,讓臺灣對中國大陸愈來愈陌生。更甚者,隨着兩岸關係的惡化,政府相關部門逐步減少與中國相關事務的經費,以致臺灣的中國研究資源更是嚴重缺乏!這樣的鴕鳥心態令人細思極恐;對中國大陸的漠視,無異是將臺灣推向更危險的境地。

臺灣不變的地理宿命,是離中國太近。因此,無論是敵是友,臺灣永遠無法迴避中國因素。因此,當全世界都高度重視中國研究的此刻,政府應積極推廣,或讓「中國研究」成爲大學、高中通識教育的必修課程,或舉辦系列講座課程,提供臺灣社會更多對中國的系統性認識。從客觀瞭解開始,才能找出面對中國因素,臺灣避免威脅、因應挑戰、創造機會的最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