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盒子

「光的盒子」對人工照明和自然光線的細膩把控,在空間裡玩轉出多樣變化。

【文.室內雜誌編輯部】

Alvar Aalto 曾言「建築不應該脫離自然和人類本身,而是應該遵從於人類的發展,這樣會使自然與人類更加接近。」在這棟別墅中,除了讓自然光透過窗戶由外而內進入空間,設計師崔樹對光的細膩把控更是整體設計的重中之重,最終達到以空間爲器、駕馭光,又以不同質地的光線爲空間重塑豐美成果。

客廳極簡的裝飾風格使視覺焦點穩定,確立以光爲主角的設計主軸。

化零爲整的日常空間

整座別墅共有五層,以地面爲分界,大刀闊斧的切割安置一個家庭的不同需求。一樓至三樓用來安置屋主一家對於日常起居飲食的基礎需求,重視各種生活機能的編布,隱私性最強的三樓設定爲主臥的所在地。

動線裡重視光線入室角度,濃重空間整體的雕塑感。

公共空間結合待客與用餐的兩項主要功能,這個佔據一樓大半領域的主題區域,疊合了庭院的自然造物以及室內空間的人文風情,將室外陽光大幅融入生活場景,高度透視下不僅極力淡化內外分界,亦促成兩者藉由觀看視角,形成互爲主客體的視覺互動。

利用不同的開口與布燈,使人造光源與對外採光並重,平衡了冷冽與溫暖。

崔樹進一步打碎空間原先的開放性,刻意壓縮走道的體感尺度,使長廊成爲連繫日常生活的經脈,在不同功能空間裡進行有效區隔,既確保個體活動的私密性,也爲居家營造多種有趣的對望角度。

在不同功能空間裡進行區隔,確保獨立空間的私密性。

活躍心神的精神空間

與地面層以上承載全家老少的務實需求相對,地下兩層更像是安放主人內在的精神棲地。樓梯動線經過梳理挪至腹地中心,以一段平緩的梯座引入大道,預示着轉換與連接,讓人既可遵照燈光指引的線索踏入地下、探索精神世界,又可依循日光的指引返回現實的日常。

用「盒套盒」的形式建構空間,透過盒體之間的大小參差、形成多樣化標高。

崔樹以嫺熟的手法,在地下樓層用「盒套盒」的形式建構空間。透過盒體之間的大小參差形成多樣化標高,營造出層次豐富的空間結構,由此改變光線的走向和形狀,有遞進、有層級,也有延伸,再配合挑高中庭與長窗對場域投入微光。

嵌在牆面的魚缸提供盒子間不同的觀望角度,建構如真似幻的立體畫面。

位在B1 的酒吧空間一改傳統的立方線條,採用大量圓弧形勾勒,組成柔軟又具未來感的包裹形態,此番設計語言昭示着空間的異質性,好似一處突兀降臨的飛船,只需拾階而上,身處其中就彷彿暢遊於靜謐太空。

資料及圖片提供」CUN 寸DESIGN

閱讀全文請點連結到interior官網探索

《室內interior》是一本綜觀設計、人文、美學的雜誌,1989年創刊至今,以精粹而具觀瞻的視野,透析了空間與設計的定位,拉近臺灣與世界的空間座標。雜誌內容選輯建築與空間作品的精彩實例。當期焦點主題採用中英雙語呈現,詳述設計概念、佈局規劃、美學精神,無論本土意識、國際觀、小衆口味,實驗性作品都能在此一平臺競技。 《室內interior》除了精選原創設計作品,亦關懷文化與教育,雜誌收錄內容觸及生活美學、時尚、藝術、人文、設計、觀點等議題,同時擁有歐洲、美洲、亞洲等地的特約撰述和攝影專家,提供當地之設計、建築、藝術、文化、工藝與科技等深度報導,爲讀者帶來多元視角,以及更豐富的閱讀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