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產能過剩之謎:頭部企業忙擴張 中小廠商破產潮或即將到來|清流·新能源

出品|清流工作室

作者|樑耀丹 主編|趙妍

光伏產能過剩風雨欲來,頭部企業爲何反而集體擴產?

多位行業人士向清流工作室表示,目前,光伏產能出現過剩已成爲了行業普遍共識。

不過,與此同時,種種跡象顯示,光伏行業呈現從P型產能向N型產能過渡的趨勢。行業人士指出,N型產品目前不僅沒有出現過剩,仍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

但與此同時,一輪大規模的光伏擴產行動正在進行。環球時報援引專家數據稱,據不完全統計,從去年初到今年4月底,國內光伏產業鏈規劃擴產項目超過460個。

“因爲(巨頭)需要搶份額,通過技術和放量來做到技術領先,規模成本優勢擴大市場份額。”一位券商新能源分析師向清流工作室表示。

另一位頭部廠商人士則向清流工作室表示,其公司擴產的重點在目前市場供不應求、溢價能力較高的N型產品。

另一方面,隱憂也就此埋下。業內人士向清流工作室指出,過剩的產能將捲起價格戰,行業分化將進一步加劇,在不遠的未來,一波中小光伏廠商破產潮或將出現。

光伏產能過剩警報拉響

中國新能源電力投融資聯盟秘書長彭澎向清流工作室指出,光伏產業鏈主要包括硅料、硅片、電池、組件四個環節,現在每個環節都出現了過剩。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劉譯陽透露,光伏全產業鏈今年年底有效產能預計達到700GW以上。然而,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預計,在保守情況下,2023-2030年中國光伏新增裝機預測約95-120 GW;樂觀情況下,中國光伏新增裝機預測約120-140 GW。同期,保守情況下,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預測280-436 GW;樂觀情況下,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預測約330-516 GW。

這意味着,即便在最樂觀的情況下,今年光伏擴產產能規模,也遠遠超過了新增需求量。

“能源轉型共識已經形成,行業規模還會增長,但階段性過剩的局面隨時都可能發生,可能是下個月、下個季度,也可能是下半年或是明年。”隆基綠能總裁李振國近日表態。

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近日也表示,中國光伏產業已進入萬億賽道,同時也應該看到,中國光伏產業面臨產能過剩、技術迭代和國際環境三大挑戰。

彭澎向清流工作室表示,現階段光伏產能過剩局面的形成,主要源於兩年前光伏市場需求突然暴漲,中國在2020年9月提出了“雙碳”目標,與此同時,歐盟對可再生能源轉型的決心在增加,加上俄烏戰爭的疊加因素,刺激了整個光伏市場的需求,從而導致光伏產業鏈盈利水平的大幅度飆漲,同時也吸引了大量的資本進入這個光伏行業。

光伏資深人士紅煒向清流工作室分析,光伏是技術引導型的產業,大量的資本進入這個行業的結果是,光伏行業技術迭代速度加快,原有的技術裝備還沒來得及收回投資成本,就被新的技術取而代之,造成了大量的沉沒成本,形成了結構性的供大於求。

“目前這一段時間(光伏行業)主要是資本推動爲主。”紅煒表示,“現在是龍頭無法控制市場,不斷有企業動輒幾十億上百億地投入,它們把技術迭代的生命週期變得很短。”

伴隨着光伏產能過剩預警的,還有全產業鏈的降價潮。

去年年末以來,光伏全產業鏈價格持續下跌。從降價幅度來看,硅料最大,其次到硅片,電池和組件均有一定幅度的下降。

據光伏行業諮詢機構Infolink 6月22日發佈的報告,過去一週,硅料上游價格逐步接近觸底,但是目前的價格區間已在不斷迫近行業整體的全成本水平,挑戰現有產能的盈利能力,對於近期已經和即將投產的新產能來說,面臨投產即虧損的境地;硅片環節價格持續下探,與硅料環節呈現相同情況,在當前價格持續接近廠家成本線時,跌價幅度慢慢收窄放緩;與此同時,電池片需求表現良好,但價格仍然持續受到硅片跌價影響而對應下跌;組件供應鏈的大幅跌價開始收窄幅度,然而組件廠家新簽訂單仍較少落地,廠家仍在積極出售庫存。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6月21日報告稱,截止本週,國內硅料在產企業維持在15家,其中三家企業受市場價格因素影響停產檢修,復產時間有待確定。此外,東立、寶丰、上機等項目已推遲投產。

“硅料以前是結構性短缺,現在已經是結構性過剩了,所以說價格出現了下降。”金辰股份常務副總裁祁海珅向清流工作室表示,硅料價格已經有跌破成本線的苗頭,現在是比拼成本抗壓能力的時候,頭部企業現金充裕,在價格戰下,一些中小企業可能會被擠掉。

光伏頭部企業紛紛擴產

不過,就在產能過剩拉響警報的同時,光伏頭部行業卻不約而同掀起了擴產潮。

4月18日,光伏老玩家天合光能(688599.SH)公告稱,擬在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投資建設年產10GW新一代高效電池項目及相關配套輔助設施,項目總投資約50億元。

5月25日,晶科能源(688223.SH)也拋出重磅級擴產計劃——擬在山西轉型綜改區規劃建設垂直一體化大基地項目,包含56GW單晶拉棒、56GW硅片、56GW高效電池和56GW組件一體化產能,總投資約560億元(含流動資金) 。

6月6日下午,隆基綠能(601012.SH)公告稱,根據公司經營戰略和產能佈局,公司與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簽訂協議,就公司在陝西省西安市投資建設年產20GW單晶硅棒、24GW單晶電池及配套項目達成合作意向。項目預計投資額約125億元。

同一天,通威股份(600438.SH)公告稱,將在成都市雙流區投資建設年產25GW太陽能電池暨20GW光伏組件項目,預計固定資產投資105億元。

同樣在6月6日,晶澳科技(002459.SZ)也公佈了一體化產能擴建項目,擬斥資60.2億元投資項目爲鄂爾多斯高新區年產30GW拉晶、10GW硅片、10GW組件項目。

光伏投資專業人士、投思邁基金投資負責人侯兵向清流工作室表示,之所以頭部企業選擇集體擴產,一來是爲了替換老產能,增加優勢產能規模;二來龍頭企業市佔率相對穩定,雖然可能產能過剩,但同時行業也在發展,需要擴大產能保持市佔率。

彭澎稱,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囚徒博弈”案例,別人擴產的情況下,如果企業不擴產將吃兩次虧:對於企業而言,做決策的時候,最優選擇是自己擴產,別人不擴產;次優選擇則是自己擴產,別人也擴產。所以即便是過剩的情況下,所有光伏企業還是宣佈繼續擴產。

2021年,光伏產業技術變革出現拐點——P型時代終結,N型時代開啓。清流工作室注意到,在目前頭部企業拋出的擴產計劃中,N型產品也成爲了重點擴張環節。

“現在大部分企業都在往N型產品上去轉型升級。明年應該是N型的一個主流年。”祁海珅表示,目前,傳統P型產品面臨產能過剩、被市場淘汰的危機。

晶科能源內部人士向清流工作室表示,其公司佈局N型產品較早,目前N型產品整體上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因而公司計劃通過擴產更好地抓住市場機會。“N型(組件)溢價一直在1毛錢左右,其實對我們整體的利潤貢獻也比較好。到今年年底我們預計(公司)N型(產能)佔比會超過70%。”該人士表示。

在兩種技術路線選擇上,一些上市公司因爲選擇不同,出現了截然相反的命運。

2021年9月,鈞達股份完成了收購上饒捷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捷泰科技”)51%股權,從而取得捷泰科技控制權,主營業務從汽車內飾跨界轉型光伏電池。就在2022年,捷泰科技實現電池片出貨10.72GW,出貨量同比增長88%;實現營業收入111.15億元,同比增長約120%;淨利潤7.29億元,同比增長約224%。鈞達股份也在2022年成功扭虧爲盈。

捷泰科技較早進入N型電池賽道。根據鈞達股份對投資者的說法,公司率先行業實現N型TOPCon電池的大規模量產,是目前行業內少量可以大規模供應N型TOPCon電池的專業化廠商之一,目前公司N型電池產品供不應求。

另一家同樣跨界到光伏行業的上市公司則沒那麼幸運。

2020,聆達股份收購金寨嘉悅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權,切入光伏電池片生產製造業務,後者主營PERC單晶硅太陽能電池片,即P型電池。

然而,到了2021年,聆達股份的太陽能電池業務毛利率卻經歷了“急剎車”。2020年末,公司的太陽能電池業務毛利率尚且還有24.40%,然而到了2021年末,該業務的毛利率急轉直下成了-1.27%。沒踩準節奏的聆達股份在過去三年間經歷了連續虧損。2020年至2022年,聆達股份歸母淨利潤分別爲-5601.67萬元、-7102.94萬元和-1692.8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輪擴產軍備賽中,頭部企業的產業規劃紛紛指向了“一體化”,即進行全產業鏈佈局。

紅煒表示,關於一體化和專業化孰優孰劣,在產業不同的發展時期有不同的說法,但目前光伏行業處於資本競逐和產業整合即將到來的背景下,光伏企業選擇一體化可以爭取更大的競爭力。

彭澎認爲,在上一輪一體化擴產潮中,光伏行業的池子較小,光伏企業倘若四個環節都做,因規模難以擴大導致成本無法降下來,並且技術門檻也相對較高,因此像英利、尚德這樣的企業認賠出局。但這一輪一體化擴產潮卻不同,光伏行業經歷過十年多的發展,產業規模早已擴大,即便是做一體化每個環節也足夠企業形成規模化的優勢。

中小廠商破產潮或到來

多位行業人士向清流工作室指出,這輪光伏產能過剩處於市場需求的增長期,因而與2012年前後那輪產能過剩的特徵不同。

“光伏產業的需求還在持續上升,甚至不斷出現一些新的應用場景,這種情況下我願意用‘階段性的產能過剩’來形容。”紅煒表示,2012年前後的產能過剩的背景是歐美國家削減光伏補貼,導致市場產能過剩,當時光伏仍是一個完全依賴補貼的非市場化的產業。但到了如今,中國已經完全取消光伏補貼,平價上網時代已經到來,光伏市場的需求不可同日而語。

一個可以佐證的數據是,據國家能源局統計,2022年,我國光伏新增裝機87.41GW,同比增長59.3%;其中,集中式光伏新增36.3GW,同比增長41.8%,分佈式光伏新增51.1GW,同比增長74.5%。

同樣是在2022年,中國光伏產品出口總額(硅片、電池、組件)約512.5億美元,同比增長80.3%。組件出口量約153.6GW,同比增長55.8%,出口額、出口量均創歷史新高。硅片出口量約36.3GW,同比增長60.8%;電池出口量約23.8GW,同比增長130.7%。

在祁海珅看來,相對的產能過剩對於光伏行業而言是好事,有利於優勝劣汰。“這個行業很快就會碾壓一些中小型企業,因爲中小企業的資金投入和研發實力,是沒有辦法和這些上市公司、頭部企業來抗衡的。”祁海珅向清流工作室表示。

但光伏產能過剩的另一面同樣殘酷。

彭博新能源財經今年年初預測指出,今年至少有三家中型的製造商可能走向破產。與此同時,至少兩位行業人士向清流工作室表示,在不久的將來,或出現一波中小型光伏廠商的破產潮。

祁海珅向清流工作室指出,今年下半年到年底,就可能會有中小企業破產潮的苗頭出現。

紅煒則認爲,這波中小光伏廠商破產潮預計在明年到來。“由於新的需求在不斷增長,會把產業整合的爆發時間向後推延。”紅煒表示。

在彭澎看來,第一波受到產能過剩衝擊影響的是光伏小品牌,尤其是那種原本只是依賴國內單一省份或者幾個省份區域市場的品牌,因爲這些廠商在光伏組件價格比較高的時候,雖然它們組件價格稍微低一些,尚能吃到整個行業的紅利。但當價格戰打起來的時候,小廠商能承受的降價的幅度比較低,可能現金流迅速消耗殆盡,就不得不退出了。

而根據隆基綠能總裁李振國的預測,就像2012年-2014年的光伏行業洗牌一樣,今後兩三年會有超過一半的企業被淘汰出局。“在這個過程中,財務脆弱的、技術不夠領先的、早期品牌通道不夠完善的企業可能會首先受到傷害,能否在洗牌過程中活下來是存疑的。”

對於光伏跨界玩家而言,這條賽道或“越來越卷”。

清流公工作室注意到,近年來,光伏行業掀起一股“跨界熱潮”。據媒體不完全統計,僅在2022年,就有70餘家A股上市公司公告跨界光伏行業。這些上市公司涉及多個領域,從房地產到養豬、乳業、玩具、珠寶、服裝、玻璃等等。

有業內人士向清流工作室指出,跨界光伏企業因對行業不夠了解,在產能過剩背景下或更容易被“淘汰出局”。

前述晶科能源內部人士向清流工作室表示,光伏行業存在技術和資金的壁壘,相對於新進玩家,頭部光伏廠商多年來積累了更多的研發、渠道、規模等方面優勢。“它們肯定會遇到我們曾經跨過的一些坎,克服過的一些難關,(所有東西)它們可能要再重新經歷一遍,對吧?”該人士表示。

侯兵曾告訴清流工作室,企業紛紛跨界光伏行業,從積極的方面來看:新進入者涌入市場是在光伏行業已經從傳統的受“政策補貼”及需求變化等影響的週期性行業變爲快速增長的行業的背景下,這個時候,新進入者容易在短期獲得“成功”;第二,光伏行業本身競爭格局也在激烈變化。傳統的專業化分工與寡頭格局不再,寡頭之間激烈的競爭關係,導致給“新進入者”市場空間;最重要的是,新進入者,在資本市場支撐下,或在某一環節具備一些後發優勢,並伴隨行業爆發使這些企業在短期能夠走出來。

不過,侯兵認爲,倘若前三者的前提不再,光伏新玩家將面臨較大的市場壓力。“長期來看,新進入者面臨較大的競爭壓力,大部分將被淘汰出局。”侯兵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