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小巷人家》溫暖的“年輪”,刻畫向上的“年代”

中國古有“一里之內皆爲鄰居”的說法,10月28日,聚焦“鄰里”之間煙火日常的年代生活情感劇《小巷人家》登陸湖南衛視&芒果TV,首播即獲得不俗反響,彈幕中不時飛過“狠狠共情”的評論:“想起了小時候跟父母一起住的生活”“那時的人們好單純、好羨慕”“別人的小巷,我的家”。

如果說《人世間》着眼家庭悲歡、《父輩的榮耀》聚焦行業變遷、《南來北往》講述師徒真情,《小巷人家》則帶觀衆穿越到70年代末,以一處小巷連接起家庭、行業、時代——它着力書寫的,是人與人的關係。這既體現出《小巷人家》選題的巧妙,也是其破題的難點:年代劇如何以細節勝出、以真情動人、以回望開啓希望,並像導演張開宙所說的“溫暖可以療愈一切,向前可以戰勝一切”那樣,帶給人力量。

《漢書》曾這樣描述中國的鄰里系統和裡坊制度:“五家爲鄰,五鄰爲裡,四里爲族,五族爲黨,五黨爲州,五州爲鄉。”可見,在個體生活的“家”之外,“鄰”是社會的最小單位,而這份在空間維度上小小的“鄰里”,卻可在時間維度中綿延數十年,跨越幾代人之久。

作爲年代劇,《小巷人家》在劇作上的破題選擇了一條相對困難的路,它無意呈現家庭內外的緊張矛盾或特殊年代中的人性鬥爭,而是用緊緊聚焦一隅之地,展開冷暖自得的故事和對人心人情的體察,勾勒出時代變遷中的人情冷暖、平凡羣像,劇集也因此在“年代”的經度上精心編織“年輪”的質感。

同住在蘇州棉紡廠家屬區一條小巷裡的莊、林兩家,以“鬧分房”爲開端,一路經歷修院子、恢復高考、國企改革、大學生就業等具有時代烙印和生活氣息的全過程,不僅給足了溫情感、治癒感,也讓情節飽含戲劇感,甚至暗含着命運的俯視感。

這便是《小巷人家》的獨特質感:當時代的不確定性撲面而來,人物不斷地經歷洗禮、掙扎與抉擇,卻總能歸於生活的平靜和家的溫暖。自故事開端起,莊、林兩家在爲人處世、家庭氛圍、教育理念等等方面均有很大不同,如第一集宋瑩大鬧房產科時,恰好路過的黃玲立即眼神閃避、匆匆逃開,一組長鏡頭便彰顯出兩人完全不同的性格;但鏡頭一轉,觀衆看到宋瑩從人羣中瀟灑地抽身離去,身後傳來因她而起的紛爭,她走入角落,眼裡卻滿是愧疚與痛苦。爲何兩個完全不同的家,卻可以在歲月流轉中成爲親密的“家人”,互相幫助、彼此溫暖?劇集沒有用概念化的“遠親不如近鄰”搪塞這份情感的緣由,而是在對複雜人性的把握、對真實情感的共鳴中,讓人信服,也令人羨慕。

這也帶來了《小巷人家》的第二種質感:小巷裡有時代風氣和鍍金般的回憶。從已播出的內容看,劇集主要在描寫20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兩家人”“兩代人”,涌動的社會變遷和平凡的個體人生是劇集的一體兩面:靜水流深的時代變遷與燈火可親的煙火氣息,在“變”與“不變”中搭建起時空隧道,觀衆得以帶着今日的情緒與思考,流連於被暖色濾鏡照耀的80年代。

劇集雖然在純粹地講述“鄰里”的故事,但觀衆總會帶上當下的視角。爲何高樓大廈中的左鄰右舍成了熟悉的陌生人?爲何“原生家庭”不斷成爲社會議題?爲何親密關係常會引發更多悲劇?爲何家人朋友間苛求多了、理解少了,人人都覺得自己過得不容易?正如西方流傳有這樣的名言:“經驗是嚴厲的教師,總是先對你考試,再對你講課”,如能從《小巷人家》中與80年代的經驗再一次共情,去真切地感受當時的人們如何維繫、深化、昇華手足情、閨蜜情、鄰里情,爲何在物質條件遠不如今天的年代,普通人之間的真情流露、情感交互會讓人感慨萬千、熱淚盈眶,劇集中由人物、橋段、光影、情感交織而成的年代氛圍,便不再僅僅是藝術再現的需要,也許對當下社會也會帶去反思和啓迪。

而比溫暖的人情更重要的是《小巷人家》瀰漫並升騰着一股向上、樂觀、善意,充滿希冀與感恩的時代風氣。在黃玲、宋瑩、林武峰、莊超英等長輩故事之外,劇集尤其以濃重的筆墨描繪莊圖南、莊筱婷、林棟哲爲代表的青春羣像的精氣神、少年氣。有評論寫道:“那是一種未經雕琢的純粹質樸,一種蓬勃向上的鮮亮活力,也是上世紀80年代最獨特的印記之一,讓人們在回憶與感慨中,重新觸摸那個時代的溫度與脈搏”。正是在莊、林兩家的互助理解中,孩子們成爲了更好的自己、更好的大人,讓人不由想起孔夫子的名言:“里仁爲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這份鍍金般的回憶,還在小巷中蔓延。相信隨着後續故事和人物命運的次第展開,《小巷人家》還將引發更深刻、更廣泛的“懷舊”體驗,也希望這部用心用情的作品爲觀衆帶來的不僅是“舊”的還原,更多是“懷”的感悟:一處小巷便是一個宇宙,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