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吹燈》終於上新!《南海歸墟》,封神還是注水?
千呼萬喚的《南海歸墟》終於上線。
來,簡單聊聊前5集觀感。
在“依舊很喜歡潘粵明版胡八一”和“劇情比例有點失衡、內容有點寡淡”之間反覆橫跳。
一,鐵三角
依舊是熟悉的鐵三角。
雖然覺得前幾集中插科打諢以及無效吵架戲份佔比過高,但看見潘粵明版胡八一、自然就有種熟悉的親切感,唉呀媽呀老胡你可算來了。
肉眼可見潘粵明這次終於瘦了,終於不用被調侃“和王胖子站在一起不知該叫誰胖子”,其實重點倒也不在體重增減,我始終喜歡潘粵明版胡八一,落地、舒適、自然、有度。
衆所周知《鬼吹燈》系列是高度虛構的故事,“人點燭,鬼吹燈”的話術也好,老胡沒話應對就瞎忽悠的畫風也罷,都很遠很奇,詭譎中見鬼馬、神秘中見自在,奇幻中不失周正,驚險中不乏溫情。
喜歡潘粵明版胡八一,或許就是因爲他能很好中和角色的“奇”和“實”,“遠”和“近”,“混”和“正”。
來,先說奇和實。
遙遠又鬼扯的設定,過於傳奇縹緲,但胡八一和胖子、大金牙窮嗖嗖沒見過市面閒聊、吃羊肉、瞎貧嘴,撲面而來的人間煙火氣,又總是很落地、很近、很親切討喜。
鮫人傳說、恨天部落、珊瑚螺旋、神話怪魚等等,都很奇很遠,但人的個性、反應、狀態,喜怒哀樂驚懼歡喜等等,情感體驗又都是切近的、有實感的。
再說“混”和“正”。
胡八一有大局觀、有團隊意識、有挺高的價值關懷,不像我們胖子整天老惦記搞錢,相對而言很周正(沒有貶低王凱旋的意思),但胡八一歸根結底也有幾分混不吝、幾分將就湊合不大靈光。
人物身爲主角的光環,和光環之外的一點小九九,潘粵明呈現都非常自如。
有足夠的鬆弛感。他往那一戳,整個人感覺就是對的。
有足夠的浸入感。比如胡八一那一套套天花亂墜又恢詭譎怪的長段落,他講出來既不僵硬也不誇張,三分傳奇三分收束自如三分熱鬧,剛剛好。
有足夠的分寸感。第五集下潛海底執行任務,他望向剛剛吵架的女主,眼神如有實質。凝望和擡手打招呼之間的短短几秒,情緒凝練,大有生生死死牽掛盡在不言中的誠摯。再比如此後他坐在艙內觀察,很明顯海底景色是特效、拍攝時演員壓根看不到,但你看老胡觀察的動作,都很真實。
情緒層面的細膩,動作層面的真切,氛圍層面的熟稔日常,節奏層面的張弛有度,都對都在線。
姜超版王胖子,一如既往咋呼可愛。
這一季女主角換了新發型,更顯幹練知性。
鐵三角固定模式,更能提升觀衆的長情效應,但和美劇多季之後新鮮感殆盡一樣,《鬼吹燈》系列同樣要面對多年之癢的瓶頸,更何況這一季還有文戲/武戲、有效戲份/無效進度條的配比爭議。
二,氛圍感和內容配比
《南海歸墟》第三集方纔出海遭遇風波險、“鬼船”白(打標船),而前兩集純屬籌備階段,吃飯、聊天、買船。
胡八一、王胖子、大金牙插科打諢的內容固然好看固然可愛,但顯然這種輕喜劇可愛質感只是劇作的斜枝要素,不能成爲核心主幹支柱。
咱愛看“鬼吹燈裡照常說一點相聲”,但不能老看“鬼吹燈總說相聲”(更糟糕的是後續無效吵架內容)。
前幾集出海之前,劇作採取的是“氛圍感鋪陳手法”。
比如衆人去找海柳船、看似巫女的女子,進行神神秘秘的祈福儀式,再比如此前Shirley看見衆人倉皇擡人歸來、祈福的蠟燭明明滅滅晃動、給出寓言的女人表情晦暗不明。
這些“神秘感驚悚感”內容都沒有明確實指,顯得一驚一乍略斷裂。
衆人登船出海之後,多玲追着她的寵物耗子跑到底倉附近,陡然伸出一隻似人似鬼的手抓走耗子。
驚悚劇情常規片段,但節奏質感基本到位。
打標船魅影森然出現,陰雨瀟瀟、烏雲層層、浪濤滾滾,老胡歷險、跳上對面的船、粘得滿手鮮血歸來,大體上算復原小說名場面。
部分場景的背景看起來非常虛假,不至於特別差特別粗製濫造,但相對平淡。
跟在明叔身邊討債的兩位原創人物,其中一位名爲阿豪,不慎墜海,胡八一不顧危險下海救人,引發一場“救一個人還是救一羣人”的爭議。
劇情走向很無聊,當辯論題都嫌老套嫌寡淡,更何況出現在“主打驚險刺激”類型的鬼吹燈作品中?
寫這樣的內容,懷抱怎樣的效果預期?人性的晦暗複雜?永恆的悖論之謎?驚魂的刺激時刻?事實上看這場撲騰和吵架,最大的直觀感受是有點催眠。
老胡談戀愛等內容(上述所有統稱爲文戲)比例過高,而前五集“武戲”顯得比重不夠。
此處所指“武戲”,是指衆人真切遇到危機並應對危機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物理層面上的動作戲份。
當然你可以說前幾集是開局鋪墊,5集衆人剛剛到達大致海域、重頭冒險內容還沒真正展開,但總共只有16集,已播三分之一的實際情況,讓人不由懷疑劇作是否重心偏移。
究竟是水下奇景不易拍、特效經費不足以支撐,還是恢詭譎怪的奇幻內容多有折損,抑或僅僅只是單純注水?
三,系列作品的雙刃劍
《鬼吹燈》劇作系列最大的貢獻,或許是形成了縱貫臺前幕後團隊的穩定模式。
肇始於超級大IP自帶的關注度,依託於核心人馬鐵三角的連貫表現,最終形成了“每年暑假坐等一部新鬼吹燈”的預期。
然而今年這部《南海歸墟》,從暑假等到快寒假,姍姍來遲,終於亮相。
內容進度條也非常感人。
16集,每集加上片頭片尾和廣告,時間也不過半個小時。
什麼概念呢?三集加一起,都沒有《漫長的季節》尾聲階段動輒一小時起步的單集時間長。
當然,片長從來不是評斷劇作質量的標準,在大量注水劇作的長期侵擾之下,集數短一度成爲正面標籤之一。
只是《南海歸墟》的情況又不相同,疑似存在大量刪改。
管虎、樑靜監製的《鬼吹燈》系列,亮相時第一部主演還是阮經天,劇作質感並不差,但被吐槽“村子裡老幾位嘮嗑日常遠多過盜墓本身”。
此後潘粵明登場,劇作離開胡八一時間線,解鎖背景更爲遙遠的《怒晴湘西》,口碑相當硬核。
潘粵明繼而從陳玉樓轉戰胡八一,《龍嶺迷窟》開局,以對小說的還原度高、驚險刺激恐怖感,打開一片好局面。
此後的《雲南蟲谷》褒貶不一,原創的村民線被認爲毫無必要。
《崑崙神宮》一度被認爲有口碑翻盤的希望,一五一十一板一眼拍小說內容,最終《雲南蟲谷》和《崑崙神宮》評分都不算太高。
刨去由正午團隊操刀的《鬼吹燈之精絕古城》和影版鬼吹燈,鵝家《鬼吹燈》系列中,《南海歸墟》前幾集看起來像是最虛的一部。
操刀的監製未變,主演的陣容未變,更換導演似乎是唯一變數。
但《南海歸墟》內容主次的變化,看起來也不像導演一個人拍板能做的單方面決定。
從直觀執行操作上說,《鬼吹燈》影視劇的難點不在是否照搬小說,而是不同載體不同情狀中如何保留節奏上的“神似多過形似”。
從宏觀架構模塊上說,擦邊怪力亂神的恢詭譎怪內容,如何儘可能不被去皮換骨,或許是個取決於影視生態大環境和監管審覈尺度微調的伸縮變量。
從歷時性觀感層面看,鐵三角逐漸成形的親切感、熟悉感,既需要情感內容、溫暖笑點的維持,也更需要精彩刺激橋段的實質依託和本質構建。
《鬼吹燈》數年,大體來看觀感很不錯,對比早期野蠻生長、槽點頻出的盜墓題材影視劇,顯然有明顯跨越,有更周正更長遠的穩定規劃。
但數年之癢後雙刃劍的套路堆積,內容製作上的格局之困,又頗爲雞肋。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