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繪就鄉村新畫卷——雲南曲靖市沾益區創新方式破解鄉村建設難題

來源:農民日報

中國鄉村,千差萬別。各地在深入推進鄉村建設行動的進程中,尤其是農村房屋建設,遇到的問題也是五花八門,比如有規劃但難落地、有意願建房卻沒地、有監管能力卻不力……能否解好這些必答題,直接關係鄉村建設的成色。

近年來,各地都在積極探索,試圖找出自己的路子。雲南省曲靖市沾益區,通過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創新“332”工作模式,有效破解了當地農村“亂蓋亂建、無地建房、監管不力”等鄉村建設難題。

所謂“332”工作模式,即畫好“三張規劃圖”,用好“三種用地模式”,建立“兩項長效管理制度”。自推行該模式以來,沾益區盤活村莊低效閒置宅基地211.4畝,解決956戶羣衆建房用地需求,成就了紅瓦房、王家小村等一批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示範樣板。

讓村民看懂規劃圖

鄉村建設,規劃先行。

可是,怎麼樣的村莊規劃圖纔算是合格?首先它得尊重村民的共同意願,其次它要專業、要科學,而且還要符合村莊實際。如果你認爲滿足了這幾個條件就算合格的話,那隻能說你還沒有真正站在村民的立場上爲他們想問題。

在沾益區的不少村莊,一些村民看不懂規劃部門提供的專業村莊規劃圖。沾益區菱角鄉菱角村黨總支書記李現友告訴記者:“我們幾個村民小組的村民都說看不懂,還說圖上畫的那些東西就像‘蜘蛛網’。”

的確,讓普通的農民羣衆看懂專業的規劃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村民看不懂規劃圖,規劃落地實施便成問題。

爲此,沾益區相關部門將專業的規劃圖進行簡化,並集合村民意願,結合村莊發展實際需求,製成了“村民版”。這個版本的規劃圖結合實景航拍圖,清晰、簡潔、直觀地標註了每個地塊的性質及用途,哪些區域爲基本農田、哪些區域不能建房、哪些區域需要按照程序批准後才能建房、哪些區域是預留用地、哪些區域是村莊公共服務配套設施。

簡化後的規劃圖與專業的規劃圖,再配上建築風貌引導圖,就形成了沾益區“332”工作模式中的第一個“3”,即畫好“三張規劃圖”。沒了“蜘蛛網”,村民心裡對村裡發展的規劃佈局就有了底,充分激發出他們參與建設村莊的主動性、積極性。

先前,菱角村水井坪村民小組沈紹忠家門口空閒地,有張家的柴草、有李家的糞堆……當看到規劃圖上這片地要建成池塘和小花園時,沈紹忠高興了好幾天。現在,他家已經和池塘、小花園融爲了一體。

目前,沾益區城鎮開發邊界外118個行政村和841個自然村組的“三張規劃圖”,已全部在村中進行永久公告,村民的滿意度非常高。

好辦法盤活建設地

過去,由於缺乏規劃指引,農村羣衆建房之後造成了村裡道路狹窄、無公共活動空間等問題。爲了解決這一難題,沾益區由村黨組織統籌、黨員帶頭,發動羣衆無償騰退土地,用於村內道路改擴建、公共活動場所建設等。

這是沾益區“332”工作模式中的第二個“3”,即用好“三種用地模式”中的一種,無償騰退模式。自2023年該模式推行以來,沾益區羣衆已無償騰退土地315畝,鄉村顏值由此不斷刷新。

在西平街道光華社區王家小村居民小組裡,有一處名叫“方寸間”的地方,幾棟別緻的建築構成了村民心中的“文化中心”。社區黨總支書記冷玉龍對記者說:“別看現在這麼好,前幾年這塊地上可是村民們的菜園、糞塘、廁所。”

正因爲是東家讓一塊兒,西家讓一塊兒,10多家人一起騰出了這個地方,村裡特意爲此取了“方寸間”這個名字,寓意“鄰里讓方寸、小村顯和諧”。

鄉村建設需要的土地,不只有公共設施用地,還有每家每戶建房子的土地,這些土地的調整可不像無償騰退這麼容易。

沾益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陸成方告訴記者:“由於歷史原因,沾益區許多村莊的羣衆原有宅基地面積僅爲40至60平方米,已經不能滿足原址原建的需求。一些村莊由黨組織牽頭探索,協調羣衆通過宅基地換宅基地、菜園地換宅基地的方式補足面積差,再依法審批後拆舊建新。”

王家小村居民小組的12戶建房羣衆正是以地換地的受益者。冷玉龍說:“當時有的村民想不通,可等房子建好了,新村樣子出來了,村裡生活環境也改善了,才滿地說,‘就得這麼幹’。”

第三種用地模式是有償分配模式:村集體根據《村民委員會組織法》,通過“一事一議”的方式,按照片區綜合地價有償收回老宅基地和閒置宅基地,統一盤活利用,再按一定價格有償分配給無地建房的羣衆。

陸成方說:“‘三種用地模式’都僅限於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之間。”

建制度管好長遠事

從長遠來看,有效的制度對鄉村建設大有裨益。前些年,“建而不管、管而不力”狀態,對於農業農村及相關監管部門而言,一直如鯁在喉。爲杜絕以往建房管理“一陣風”,近年來,沾益區建立了常態化監管和保證金收繳兩項制度,以期實現長效常治。

經過幾年的實踐,這兩項制度已經發揮出了顯著的作用,實現了從以往只見新房不見新村到如今既見新房又見新村。在沾益區白水鎮勺達村,煥然一新的村莊便是最好的印證。

日常管理制度,其實就是將農村建房管理納入“一支隊伍管執法”監管內容,利用視頻監管系統與綜合指揮調度系統,從源頭監控到完工驗收全過程監管,由鄉鎮(街道)綜合執法隊落實“規、審、建、管、驗”5個環節,實現了審批、服務、監管、執法一體化運行。

沾益區菱角鄉副鄉長鄭自雲說:“結合‘一支隊伍管執法’工作,區級下放綜合執法權限,鄉級整合農業農村、自然資源、住建、綜合執法等部門,組建成立綜合執法隊。執法隊對測繪、許可實行‘一個窗口辦理’並全程參與村莊建設與管理,待農戶房屋完工後,再組織相關部門及村委會進行實地檢查,驗收合格的會給農戶出具一份《農村宅基地和建房(規劃許可)驗收意見表》。”

看似簡單的流程,背後卻藏着許多的細節工作。正因爲有了這些細節,才從源頭、過程、結果等各個環節管出了效果。

此外,沾益區各個村集體還通過“一事一議”,將建房保證金作爲村民建房審批的條件,以此引導村民自覺依規建設房屋,使農村宅基地實現節約利用。待收到《農村宅基地和建房(規劃許可)驗收意見表》後,村委會將全額退回。在記者採訪中,不少村幹部坦言,收取保證金不是目的,而是農村建房管理有了“雙保險”。

好方式、好制度最終都是爲了鄉村建設得美,發展得好。換了模樣的龍華街道紅瓦房村,以鄉愁爲紐帶推動景村人融合、農文旅協同發展,讓村民們吃上了“旅遊飯”。(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郜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