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破損 故宮「無密察」

(圖/本報系資料照)

經知情人士向立委爆料,國人才驚知從去年2月到今年5月,故宮已有3件瓷器國寶破損,而最近的一次已確認是人爲疏失。歷經戰亂都能平安遷徙到臺北故宮的國寶,在承平時期的吳密察院長任內就毀損3件,實在令國人難以接受。面對外界的多項質疑,吳院長難以自圓其說,反而坐實了故宮的處理方式不僅涉及隱匿,而且未能「密察」。

吳密察說,故宮文物自南遷到遷臺以來,一直都是「一箱多件」的典藏方式,以此試圖將古瓷器屬非人爲疏失造成的傷損,導因於在搬移箱子的過程中,一箱的多件間會有空隙而難免產生碰撞。但到底是不是這個原因,乃至於是哪一次的搬移造成的?他又推說這些紀錄因沒有電腦資訊化,所以現在也查不出來。

然而,故宮文物曾歷經10多年的「顛沛流離」與飄洋過海,以當時粗糙的保存技術,運送過程中卻能幾乎無損,併成爲二次世界大戰史上保護人類文化遺產的奇蹟。但沒想到70多年後,僅在故宮內搬移,就造成了重要文化遺產的傷損,這恐怕也是罕見的「世界級奇蹟」。

再者,吳密察雖說明今年5月因工作人員疏失,讓「清乾隆青花花卉盤」從工作臺上掉到舖有地毯的地面上造成傷損。但對於記者提問,工作人員爲何把這件古物拿出?他則解釋有可能是因策展、「改箱爲櫃」或數位化等業務上的需要。這件古物掉到地上摔破已5個多月,院長竟然還說不出到底是因哪項業務的需要而搬動的?

同樣地,吳密察既然已明確得知是人爲疏失造成青花盤破損,而且案情單純到只是從工作臺掉到地面上,何以迄今仍是「懲處程序刻正進行中」?這在公務機關內乃極不尋常的遲不懲處,當然也必是首長的決定。換言之,極可能是因吹哨者透過立委吹了哨,吳密察才只好交辦懲處。

吳密察遭質疑隱匿國寶傷損,他試圖以「正常程序」來澄清,意味保密是爲了保存證據的理所當然。但矛盾的是,有記者提問可否提供破損文物的相片?吳密察起初卻顧左右而言他。難道古物破損需要保密,是因一旦公開後,瓷器碎片間會有串證之虞?

其實,吳密察將破損情形當成須保密的證據,反易讓人懷疑故宮只想秘密修復古物,之後外人就難以看出及鑑定出破損的原因。直到28日傍晚,故宮才公佈了3件瓷器破損情形的相片,至少可讓更多專業人士初步勘驗其原因。至於兩件非人爲疏失造成傷損的文物,究竟爲何破損,吳密察也有必要進一步調查向外界說明,若是找不到人負責,那故宮院長應該概括承受吧?

吳密察因爲臺獨學者的身分,一直被外界質疑其對故宮中華文物的保護心態可能不同於以前的故宮院長,如今故宮出此大事,吳院長若不能「密察」後坦蕩公佈實情以昭公信,他所領導的故宮,國人又如何能放心呢?(作者爲民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