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動畫的“最初一公里”|新經濟地方誌

財聯社6月23日訊(記者 王蕭)“最後一公里”的成功,總能受到炙熱追捧,而“最初一公里”的艱難起步,也許更值得投以期許和矚目。

江蘇南通的東布洲,曾經陸海相連的一片沙洲,如今成爲國產動畫“最初一公里”的啓程之地。

憑着對年輕動畫人的支持,對原創動畫作品與資本、平臺“初次相逢”的推動,迄今舉辦五屆的“東布洲國際動畫周”,在國產動畫圈內日益聲名鵲起。

當《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哪吒之魔童降世》、《大魚海棠》、《長安三萬裡》、《雄獅少年》等動畫電影近年來間歇性製造出巨大商業成功之際,國產動畫作爲一個產業生態整體,卻仍不時地陷入到“希望還是虛妄”的迷茫中。

遠離塵囂的東布洲,於是成爲一處理想的地方,在此追問國產動畫從創作到商業化、從“最初一公里”到“最後一公里”的種種可能。

(工作人員介紹東布洲國際動畫周,財聯社記者攝)

從現實出發

“動畫電影、動畫番劇、少兒動畫以及藝術動畫,是探討當下國產動畫的不同範疇。” 東布洲國際動畫周發起人徐楊斌對財聯社記者表示。

創造出近10億總票房的《西遊記之大聖歸來》,九年前開啓了國產動畫電影的新紀元。而2019年拿下50億元票房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以及2020年16億元票房的《姜子牙》,則將電影市場對國產動畫的期望推向巔峰。

中國傳統IP形象,賦予原創的故事情節,再加上一些好萊塢式的敘事風格,成爲這一類賣座動畫電影的“方法論”。

但成功不會僅限於一類程式化的表達。

2021年上映的《雄獅少年》,以及去年上映的《深海》,代表了另一類現實主義面向的國產動畫電影的崛起。

尤其是《深海》,憑藉與觀衆人羣的強烈共情,取得超9億票房,讓更多人看到動畫形式,不僅有目眩神迷的畫面表現力,更在講故事方面深藏功力。

不過,電影市場激烈殘酷的角逐,決定了成功必定鳳毛麟角。

根據燈塔專業版數據,去年共有36部國產動畫電影進入院線,票房過億的僅4部。

其中,近15億票房的《熊出沒·伴我“熊芯”》是唯一一部票房過億的少兒動畫。

近年來,少兒動畫在新IP開發上裹足不前、難有突破,《熊出沒》、《喜羊羊》等早年間從電視臺卡通頻道走紅的成熟IP,仍舊佔據“統治”地位。

這與互聯網時代流量分散不無關係——大衆傳播走向分衆傳播。

由小說、漫畫、遊戲IP改編或者原創而來的動畫番劇的興起,正是這一“分衆”趨勢的體現。

有第三方機構統計,2023年在互聯網平臺上在播的動畫番劇超140部,成爲分食互聯網流量的一路大軍。

不過,與院線上映的動畫電影相比,動畫番劇不僅相對小衆,且面臨更艱難處境。

一方面,互聯網平臺願意支付的採購成本,最多隻能勉強覆蓋動畫番劇的製作成本,另一方面,網文改編的紅海同質化嚴重,即便曾經紅極一時的玄幻賽道,如今也已擁擠不堪。

事實上,無論對動畫電影的創作者,還是對動畫番劇的創作者而言,都面臨這樣一個嚴酷現實:

如果不能得到頭部影視傳媒公司,或者互聯網大廠的青睞,那就意味被市場淘汰。

就國產動畫電影市場而言,光線傳媒(300251.SZ)和追光動畫的兩強格局逐漸顯露——《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深海》等出自前者之手,《長安三萬裡》、《白蛇:緣起》等出自後者之手。

此外,華強方特、奧飛娛樂(002292.SZ)等老牌動畫IP公司,以及萬達電影(002739.SZ)、博納影業(001330.SZ)、橫店影視(603103.SH)、華誼兄弟(300027.SZ)等傳統電影公司,在國產動畫市場也分別佔據各自的生態位。

而就國產動畫番劇而言,bilibili、騰訊視頻、優酷、愛奇藝四家平臺,早已搶下大半壁江山,繞開這四家平臺,便等於繞開了大部分流量。

因此,對今天的國產動畫創作者而言,脫穎而出、最終實現作品的商業化,就如同參與到一場大型選秀節目,需要歷經一輪又一輪的選拔、淘汰,纔有機會贏得影視公司和互聯網大廠爲其轉身、留燈的一線生機。

沿着現實走下去

東布洲國際動畫周的策展人有三位:動畫導演皮三、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副教授陳廖宇,以及追光動畫聯合創始人於洲。

從業界到學界、從內容創作抵達商業運作,是東布洲國際動畫周與國內其他動畫節相比,獨樹一幟的地方。

(第五屆東布洲國際動畫周開幕,受訪者提供)(第五屆東布洲國際動畫周湯淺丸山對談,受訪者提供)

動畫對專業技能要求高,成長之路漫長,能夠堅持到取得商業成功“最後一公里”的團隊少之又少。

以至於,不少動畫人,只是因爲看到前途的困難,便早早放棄了“最初一公里”的啓程。

徐楊斌介紹,他希望將東布洲打造成一個動畫全產業鏈交流交易的平臺。

一方面,讓原創內容團隊尋找項目投資人、中期製作團隊尋找項目發包方;另一方面,也讓視頻平臺、影視公司、發行方等發現優質項目和團隊,讓衍生品設計和生產公司尋求IP跨界的可能。

唯有讓創作者解決生存問題,纔有未來可言。

在東布洲,與動畫週一道誕生的,還有一座動畫孵化創作基地。基地每年爲大約十個初創動畫項目提供十多萬到一百多萬金額不等的資助,以及劇本診斷等配套支持。

“這有點像‘風投+聯創’的角色。” 徐楊斌介紹,基地希望爲動畫創作者提供“最初一公里”的支持。

受到資助的創作團隊,會帶着在東布洲完成的先導片,去市場上募資,或者會選擇參與各項競賽和展覽,爭取有分量的獎項。

“動畫電影,哪怕是爆款動畫電影,你可能都叫不出導演的名字。”徐楊斌說。

不同於拍攝真人電影,導演享有不同程度的明星光環,動畫創作者往往需要更強大內心、執着的熱情,否則難以爲繼。

“你看,東布洲的地理位置,它是是偏居一隅的,這對創作很重要,創作需要這份遠離喧囂、不被打擾,但它實際上又離上海很近,離商業很近。” 徐楊斌說。

(東布洲與上海隔江相望,財聯社記者攝)

2019年,拿着畢業作品參加第一屆東布洲國際動畫周競賽單元的劉毛寧,後來成爲了《中國奇譚:鄉村巴士帶走了王孩兒和神仙》的導演。

這正是東布洲的意義所在,讓動畫創作者可以從“最初一公里”啓程,並且有機會,一直走下去。

本文源自財聯社記者 王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