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風演藝圈粉彰顯文化魅力

近期,山東臨沂蘭山區的“新琅琊”不夜街區,以國風演藝魅力和風韻成功吸睛引流。2024年以來,燈火蘭山“新琅琊”不夜街區項目累計接待遊客突破1000萬人次。“新琅琊”不夜街區的國風演藝反映了一種趨勢。當前,國風演藝已經成爲不少地方文旅引流的一張“王牌”,比如河南的“奇妙遊”系列、陝西大唐芙蓉園的《尋夢·芙蓉裡》、湖南的《天寵湖南》等。它們將朝代風情、傳統文化融於節目中,打造出穿越時空的舞臺劇,讓人一秒入戲。人們不禁感嘆:歷史,原來可以如此生動有趣。

這幾年,國風演藝由當初的驚豔亮相到如今的強勢出圈,其路徑形成、影響擴大,以及由此產生的消費熱浪,奏響了一曲曲國潮翻紅爆火之歌。國潮國風雖取材於歷史舊事,但其以技術爲先、IP爲用、藝術爲體、文化爲魂,賦予了演藝全新的形態,“在濃縮中凸顯張力”的主基調,讓神話、典籍、詩詞、漢服、禮儀等傳統文化綻發新芽。

文化是需要體驗和理解的,其中一個非常見效的方式就是用演藝去轉化。與從書本中體驗、理解文化不同的是,演藝可將文化進行一定程度濃縮並將之再現,從而達到“短、近、快”的生動呈現,如將《唐宮夜宴圖》《洛神賦》改編爲舞蹈,以古籍《山海經》爲框架,打破傳統舞臺呈現樣式,並通過電影級別劇情式串聯手法,講述一個探尋聲音意義的故事……

當然,“短、近、快”並不意味着粗製濫造,而是創作團隊在吸收大量歷史文化和風俗民情知識基礎上,選取具有代表性、張力和再創造價值的內容,打造出深具潛力且醒目的文化IP。最重要的是,演藝有着強烈的交互感,景區在策劃活動時,如果注重增加互動性、競技性元素,讓遊客深度參與其中,那種“酷概念、炫劇情、多反轉、快節奏”的體驗,能將人瞬間吸引。

呈現國風之美,需要文化、藝術、科技、內容等多角度的創意融合,科技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小覷。那些受到追捧的國風演藝中,不乏兼具視覺效果、沉浸體驗、文化內涵與科技創新的佼佼者,一些節目製作水準與市場口碑之所以獲得“雙贏”,科技賦能功不可沒。從目前來看,大型舞臺機械、巨型噴泉組合、無人機矩陣、投影水幕、聲光電、全息數字投影、MR增強現實、動態雕塑、水下舞臺裝置、霧森、透明冰屏等高科技手段,不斷在國風演藝項目中應用和創新。

文化加科技,重在塑造立體化的國風文旅體驗。不少景區正是通過打造文化科技加持的國風演藝產業,纔在同質化的旅遊演藝市場中開闢出了一條創新突圍之路。隨着越來越多國風演藝項目的叫好又叫座,使得國風演藝成爲各地爭搶遊客的“必殺技”,這意味着曾經的“藍海”將會變成“紅海”,如何讓國風演藝市場各美其美,還需要各地在項目策劃時進行諸多考量。

優質的演藝IP是具有強吸引力的文化符號,而這一文化符號的形成來自於其所依附的文化內核。因此,國風演藝未來發展的核心,在於對中華傳統文化及在地文化的深度挖掘融合。從現有的成功案例來看,這些項目除了吸取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之外,更嵌入了在地文化的特色,做出差異化,更易“破圈”。

國風演藝如今越來越吸引年輕一代的關注,他們的審美意識帶有超前性和另類性,這要求演藝策劃更具突破性,通過與現代審美融合與創造性表達,爲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創新路徑。比如頗受年輕人喜愛的《國風超有戲》,以多樣的表達、不同的元素匯聚於同一舞臺之上,從文化、旋律、樂器等不同角度,全方位釋放國風魅力,節目的策劃、參與嘉賓的多元開放式跨界組合,讓人感受到了一種驚喜混搭。當然,這種創新應該是守正基礎上的創新,而不是無邊界地惡搞、戲說和歪曲,更不可爲糟粕惡俗文化“美顏”。

文旅範疇中的國風演藝,也是提升旅遊消費的一把“鑰匙”,以此爲中心點,繼而開發國潮主題酒店、餐飲、購物等多元化業態,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將能夠保持客源的可持續增長,尤其是過夜遊客佔比的提升。(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周湘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