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濟》超級央行周登場 復甦不同步帶來挑戰

本週起包括美國、歐盟、英國與日本等全世界最主要的央行都將公佈備受關注的政策決議。

在新冠疫情剛爆發時,各主要央行爲了避免全球經濟陷入衰退所採取的行動具有高度的同步性,但現在情況大不相同,各央行在應對通膨和Omicron新冠變種病毒的反應料將出現極大差異。

首先由美國聯準會打頭陣,將於臺北時間12月16日週四清晨發佈貨幣政策和利率決議。

儘管Omicron變種病毒已經入侵美國,但經濟學家預期聯準會仍將宣佈加快縮減每月購債計劃,以抑制物價持續飆漲。上週五公佈的美國11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較去年同期大漲6.8%,創下近40年來新高。

經濟學家表示,迄今美國並未進一步收緊防疫措施,這表示聯準會也不必太過擔心Omicron病毒的影響。儘管通膨升高,但美國的消費者支出仍然穩健,上週公佈的初領失業給付人數更創下52年來新低。

在Omicron病毒入侵之前,歐洲的疫情早已快速升溫,各國政府迅速重啓了一些限制措施,德國對全國未接種新冠疫苗的人下達封鎖令,英國則再次要求民衆儘可能居家上班。此外,供應鏈問題也導致歐洲的經濟復甦失去動能。以英國爲例,其10月經濟僅成長0.1%。

在經濟復甦放緩的同時,通膨也持續高漲,這使英國央行和歐洲央行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他們必須採取行動抑制通膨,但一旦收回支持措施的動作過快,就可能導致在經濟和就業方面好不容易實現的增長落得功虧一簣。

ING首席經濟學家奈特利(James Knightley)認爲英國央行不會如先前所預期在本月升息。歐洲央行可能宣佈一項過渡性的債券購買計劃,以避免疫情時期推出的購買資產計劃於明年3月結束時,經濟情勢突然惡化。

英國央行將在臺北時間週四晚間8時公佈利率決議,緊接着在8時45分歐洲央行將發佈利率決議。

當目光拉回到亞洲,隨着經濟面臨成長放緩和地產開發商的倒債危機,中國人行壓根沒想要收緊政策,反倒重返寬鬆模式。上週該央行突然宣佈今年以來的第二度降準,爲企業和家庭貸款額外釋出1880億美元。但奈特利表示,北京當局也必須擔心生產者價格高漲的問題。

他表示,在2020年3月當疫情剛爆發時,各國央行必須採取哪些行動才能避免災難發生,這一點非常明確,然而現在要扭轉方向並不容易,世界各國或地區的差異性可能使這個任務變得更加困難,「對於這些央行而言,這是一條非常、非常艱難的道路,兩邊都有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