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學校學費大漲,教育斷供比房子斷供更可怕

從去年開始,留學斷供的話題就沒有停過,如今更是從研究生到本科留學,逐漸蔓延至國際學校。近幾年國際學校學費也在不斷上漲,讓原本就處於風暴中心的中產家庭更加雪上加霜。無數低齡學生在國際學校讀了一半就要面臨轉軌、升學等一系列問題。怪不得有人說,教育斷供比房子斷供還可怕。

From Letsight

微信號:letsight520

01.

國際學校是燒錢的不歸路

國際教育已經成爲一線城市中產的標配。國際學校是中產破產三件套之一的說法,最初只覺得是玩笑,現在覺得是真相。

相信很多家長選擇國際學校的時候已經有過心理準備,這絕對是燒錢的路。但是卻沒想到經濟下行,國際學費逆風飛昇。

上海是國際教育最發達的地方,學校數量超過149所,是目前國內國際學校數量最多的城市。

近年來,上海國際學校幾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漲價,動輒10萬一學期的學費,家裡沒礦真的讀不起。

上海世界外國語學校和星河灣學費上調20%,從7.5萬漲至9萬每學期。

光華劍橋學費從9萬漲至10.5萬每學期,漲幅爲17%。

領科從9.5萬漲至10.5萬,漲幅達到11%。

上海英澳美也將每學期學費上調15%,從6.9萬漲至7.9萬每學期。

從去年開始,深圳的國際化學校學費就已經漲過一輪了。貝賽思爲例,2023-2024學年的學費24.9-30.8萬/年。

2024-2025學年的學費已經漲至25.6-31.7萬/年,漲幅爲2.91%,上漲金額在7,470-9,240元之間。

如果再將年份往前推,2022-23學年,G9-12學齡段一年也不過25萬出頭;2021-22學年,G9-G12學齡段一年學費不超25萬,三年間貝賽思的學費就漲了近30%!

除了深圳貝賽思之外,深圳蛇口國際學校、深圳科愛賽國際學校等其他國際學校的漲幅也在1%-5%之間。

反觀北京的國際學校反倒淡定很多,學費保持平穩,沒有上海深圳學費漲價那麼誇張。

或許是因爲北京國際教育的主力都在公立國際部,這纔是家長們的首選。

不過近些年一些北京國際學校也拿到了很多名校錄取,表現亮眼,未來可能也會水漲船高。

從地區來看,順義與朝陽的學費更貴,昌平和海淀的學費性價比更高;從學校來看,鼎石、哈羅和樂成的學費最高。

其中鼎石小學學費約爲27萬,初中約爲30萬,由於學校強制寄宿,還要加上8萬的寄宿費,高中段學費已經突破每年40萬大關。

此外還有貴上加貴的外籍子女學校,如果13年一路讀下來,學費400萬是保底的價格,比如哈羅、德威、英國學校等。

國際學校的開支,學費還算是比較少的部分,真正的大頭是課外補習、研學活動、興趣班等。

雖說是豐儉由人,但是國際路線的家長有幾個是不雞娃的,卷體育、卷藝術、卷學術,哪個不是燒錢的玩意。

前些年,一位上海媽媽就分享了家庭年度開銷賬單,在無房貸車貸的情況下,林林總總加起來超過30萬。

單是和孩子有關的就已經花了11萬多,而孩子還只是在上幼兒園。

《2022北京國際化學校中學生學習與生活狀態調研報告》數據顯示,僅有16%的學生表示他們沒有學習性質的課外班,全靠課內和自學;

56%的同學表示每個時段有1-2個學習性質的課外班;22%的同學表示每個時段有3個以上這樣的課外班。

國際教育總不會少了夏校、競賽等提升背景的活動,更少不了專業的留學顧問。學費在所有留學成本面前,也不過是冰山一角。

02.

北上廣深國際教育成本全球前十

國際教育作爲一項沒有上限的投資,在教育充分內卷的現在,即便我們不主動去參與教育的軍備競賽,也很容易被各種壓力捲入其中,拼到最後都是真金白銀。

ISD國際學校信息平臺公佈了2021和2022年全球國際教育成本排行榜,該榜單的前十名,中國城市就已經佔據4席。

北京、上海超過舊金山灣區、瑞士蘇黎世,深圳、廣州也打敗了英國倫敦、瑞士日內瓦以及洛桑等發達國家的主要城市。

北京是國內教育成本最高的城市,在全球排名上僅次於紐約。北京的國際教育成本從2021年的38,183美元/年降至2022年36,243美元/年,約下降了5%。

深圳同樣出現小幅下降,從2021年的27,408美元/年跌至2022年的27,255美元/年。

和北京深圳的情況相反,上海的國際教育成本從2021年31,668美元/年上漲到2022年的34,126美元/年,上升了7.8%。

廣州這兩年的上升幅度更大,達到14.6%,而且從第10名躍升至第7名。

可以看出北上廣深不同城市之間也存在差異,但整體成本依然是高居不下。

不得不說,走國際路線真是太燒錢了!這屆家長真是太難了!

業內有機構調研指出,34%走國際教育之路的家庭選擇爲孩子準備300萬-500萬人民幣,15.3%的家庭爲孩子準備500萬以上。

如果以北京的國際教育成本中位數爲依據,孩子從幼兒園就開始接受國際教育,加上課外開支,500萬人民幣真的可能只是剛剛夠高中畢業。

再加上未來海外留學的費用,最保守的算法也要七八百萬纔算完事。

國際教育是一條用金錢鋪設的道路,在某種程度上教育比房子更保值、更值得投資,但是有投資就會有風險,隨之而來的風險可能比房子斷供還可怕。

03.

國際教育斷供之後

在留學斷供潮和花費百萬留學,回國月薪3000的雙重壓力下,一些家庭開始選擇放棄國際教育。

但是半途退出談何容易,留學競爭更像是一條單行道,你上了這條路,中途就很難返航,只能一條路走到黑。

如果資金鍊出現問題而被迫下車,這不僅意味着前面的投入基本打水漂。

而更痛苦的莫過於從國際賽道重新回到體制內的孩子,他們體驗了素質教育之後,難以適應應試教育,更加捲不過那些一直在體制內的同學。

原本可以在海外讀個QS前100的院校,最後在國內可能連本科都上不了。

很多轉軌公立學校的學生還要面對巨大的心理落差:老師同學的素質不一、教學理念不同、學校推崇的文化氛圍差異等,無一不讓他們感到身心都難以接受。

孩子甚至會覺得曾經的小夥伴依然享受精英素質教育,而自己則“掉落階層”,從而產生自卑感。

也有一些家長保險起見追求“雙軌制”,但體制內和國際賽道卷的東西天差地別,而且學習邏輯完全對應不上。

其最終的結果就是蠟燭兩頭燒,孩子被折騰得裡外不是人,不僅體制內卷不過,國際路線也比不上別人。

國際教育斷供並不是簡單的換個學校而已,孩子未來發展全盤計劃將打亂重新開始,孩子心理承受能力也備受挑戰。

如果處理不好,沒有絲滑過渡,其後果更是不可估量。

04.

斷供對於國際教育的家庭而言無疑是沉重的打擊,畢竟這關係到孩子的未來,帶來的影響可能是不可逆的。

因此要理性看待國際教育,不要一味追求卷得越早越好,研究生留學、博士留學未嘗不可。英美負擔不起,新加坡、法國、德國也是很好的選擇。

卷雙語幼兒園、卷小衆體育、卷美高...不是不好,而是不適合普通中產,如果承擔不了長期的花銷,這無疑是一種賭博行爲。

做好資產規劃,重新評估留學費用極其重要,如果孩子年紀還小,那麼必然要面對美本年年漲價的後果,這個漲幅是有必要納入預算的。

還要考慮到家庭收支問題,未來5年、10年甚至20年的收入是否穩定,是否能夠一如既往承擔日益上漲的國際教育成本等。

國際教育這條路註定了不只是孩子的戰爭,還需要父母做好大後方的保障。

風險難以預計,能做的唯有更有前瞻性一些,預期降低一些,保障做足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