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文藝獎得主莊普 用改變攻美術史地盤

21屆國家文藝獎美術類得主莊普談創作歷程,一直以來被不安全感趨動着探索與改變。(鄧博仁攝)

「熟識我的人都說,我不斷嘗試改變,是因爲沒有安全感而努力着。」甫獲21屆國家文藝獎肯定的藝術家莊普如是說,回顧自己的成長與創作生涯,儘管一直是被不安全感伴隨,卻也野生而蓬勃地發芽出屬於自己風格的園圃。

莊普的獲獎,獲評爲「1980年代起持續從事低限藝術創作,探索極簡思維的可能,並在臺灣帶動一股超越國際與本土的思潮與運動。」而這一條探索之路,莊普看似冷峻的面容靦腆而笑「從小就是難搞的小孩吧!一直很難用言語表達感受,活在自己的世界,直到開始畫畫。」

「小學四年級參加美術比賽,畫筆都沒帶,老師發給一張白紙和剪刀,嚷我自己看着辦。」莊普在校園內撿落葉剪貼後得到了比賽第一名;「初中時媽媽花了不少錢買回家一張油畫,我覺得畫得不好,覺得自己畫得好,一氣之下把油畫全部塗白,這大概是我人生的第一張白色繪畫。」莊普哈哈一笑,說起來,自幼他就希望和別人不同,在日後的創作亦然,「都流行抽象,我就畫寫實,人家畫寫實,我就畫抽象。」

年輕時畫得任性,赴西班牙馬德里求學的5年裡,莊普卻是完全壓抑任性,從古典的基本功練起,「每天早上站着畫素描,下午站着畫油畫,站了5年」一開始底子差,同宿舍的同學還拽着他惡補「幾位香港的醫學院學生,一早上課前給我上解剖學;西班牙同學教我透視學。」功底是磨厚實了,但畢業前莊普仍要面對關鍵的課題:「沒了教室,我要畫的自己的畫是什麼?」

以5年的基本功爲基礎,色彩學、黃金比例皆內化爲創作時的視角,卻不只是模擬眼見的世界,莊普80年代回臺後一方面尋找自己適合的美術脈絡,一方面結識了理念相近的前輩藝術家林壽宇等人。

「當時從中國水墨畫上許多的收藏章爲靈感,又從現代主義中取出垂直、水平的經典架構,發展出以印章取代筆的形式,拋棄技巧,又像是在美術史上佔一席之地,認證存在感。」莊普從形式主義中找到自己的符號,也獲亦師亦友的林壽宇認可「玩得很不錯!」

近年莊普又挑戰古典低限主義,以帶有功能性、指涉性的現成物如樹枝、石頭等材料豐富繪畫內涵,以立體的空間裝置牽引現實生活,他表示「隨着人生不同體驗與時代思潮而變」過去的形式已過於理性而缺少人性與感性,便希望破格以產生錯置的詩意。

對莊普而言,一路走來自來也經歷無數的「檻」,但既然認真想走藝術之路,經常省思自己缺少什麼,持續吸收新觀念,是他認爲走上創作之路必要的存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