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資產負債表:房地產“頂峰輪”站不住腳
本報實習記者 朱會珊 記者 張榮旺 北京報道
“當前主要發達經濟體房地產價值佔社會淨資產比重基本在50%左右,有的更高,而中國還不到40%。考慮到未來中國新型城鎮化的持續推進、中國人對於‘有家得有房’的執念,以及數字技術革命和人工智能發展或將推高土地要素相對價格,中國房地產高質量發展還有相當大空間,房地產‘頂峰論’站不住腳。”12月15日,在《中國國家資產負債表1978—2022》(以下簡稱《國家資產負債表》)新書發佈暨探索國家宏觀資產負債表管理高層研討會上,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張曉晶作上述發言。
《國家資產負債表》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資產負債表研究團隊編撰,今年是第五本專著,其他四本的發佈時間分別爲2013年、2015年、2018年、2020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表示,《國家資產負債表》的成果形式從最初的僅編制國家資產負債表,到每季度推出一期宏觀槓桿率報告、每兩年出版一部國家資產負債表專著、編制非金融部門資金流量表等,研究領域延伸至財富、收入分配、債務可持續性等方面。“資產負債表不僅是一個核算結果,更是一種研究分析方法,它將資產和負債從應收應付的角度入賬,與傳統的實收實付方法不同,提供了新的視角、方法和結果。”
根據研究團隊的總結,今年本書一個重要發現是,中國資產積累與負債積累呈現同步特徵,但在未來也可能出現分離。
《國家資產負債表》指出,一方面,1978—2022年中國總資產和總負債的年均複合增長率分別爲15.5%和15.9%,體現出資產—負債擴張的同步性。雖然負債增速略高於資產增速,但總資產遠遠大於總負債,從而最終保有較大規模的淨資產。
另一方面,隨着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以及人口老齡化加速階段,中國資產—負債擴張也可能出現分離。“‘同步’意味着負債積累的同時有相應的資產積累,因此不必過於擔心債務風險;‘分離’則意味着傳統發展模式到了轉型的時候,大量負債積累可能用於非生產性支出,因而並不對應着資產形成,或將導致債務風險加大。爲此,需要建立起可持續的債務積累模式。”張曉晶說。
此外,本書從資產負債表視角看房地產財富的長期演進規律,有力駁斥了中國房地產“頂峰論”。根據長時段的各國資產負債表數據,自18世紀以來,房地產(房產+地產)價值佔社會淨資產的比重大體處於攀升態勢,二戰以來尤甚。這表明中國房地產高質量發展還有相當大的空間。
論壇上,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結合自身編制地方政府資產負債表的經歷,分享了其關於國家財富衡量及資產負債管理的觀點。
劉俏認爲,當前編制國家資產負債表的工作已取得重要進展,未來可以關注不同部門(政府、居民、企業)資產增長的差異性及其背後的原因,尤其是資產收益率的分佈與收入情。“同時要提高對地方政府資產負債管理的重要性,建議繼續推動地方政府層面的資產負債表編制,完善管理框架,以增強政策的執行力和靈活性。”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白重恩在論壇上表示,政策制定過程中需要打破“投資是積累,消費是消耗”的思維定式,拉長時間看,消費會帶來對企業的新需求,從而帶來產業創新和發展,以及技術上的更多積累。因此,消費也可能帶來積累;相反,如果投資帶來虧損,這樣的額外投資其實會摧毀價值。
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建立國家統一的經濟覈算制度,編制全國和地方資產負債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探索實行國家宏觀資產負債表管理”,充分體現出國家資產負債表在宏觀經濟治理與國家治理現代化中的重要作用。
(編輯:杜麗娟 校對:翟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