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兩岸論述的困境

(圖/本報系資料照)

馬英九率團登陸祭祖與交流,在4月2日與湖南大學學生交流中,馬英九同時用到兩岸的憲法論證「兩岸同屬一箇中國的事實」,既然兩邊的憲法都是論證的基礎,就沒有「一中各表」,而是「一中共表」或「一中同表」,馬也清楚,單邊片面的「一中各表」在大陸是沒有穿透力的。這也同時反映出了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皆只是政權,不等於中國的事實。不知道馬是否察覺這中間的差異與問題?

如果「兩岸同屬一箇中國」是事實,兩岸之爭就不該是主權之爭,而是中國主權的代表權之爭,不該有「互不承認主權」的話題;如果真正認爲,兩岸「在《中華民國憲法》上都是屬於一箇中國」,那就是還存在統治正當性之爭,是國家發展模式之爭,是人民生活方式與世界觀之爭,這是臺灣方面特別是國民黨必須坦誠面對與解決的課題,與「互不否認治權」等於承認對方的正當性是相互矛盾的。不知道馬英九是否察覺到此矛盾?

國民黨自李登輝以來就喪失了對兩岸問題本質的正確理解與定位,主要的關鍵在於對「主權」概念的誤用,動輒以「堅持或捍衛中華民國的主權」面對大陸當局,結果迷途失道,犯下了兩岸論述的大錯;「中華民國是我的國家,臺灣是咱的厝」這種論調,或「中華民國在臺灣」,淪爲民進黨之「中華民國臺灣是主權獨立國家」的馬前卒與轎伕,陷自身於民進黨跟班的困境。

主權概念來自於《西發利亞和約》,是一個國家對其管轄區域的人民、領土所擁有的至高無上的、排他性的政治、立法、司法、行政的權力。有憲法學者將此權力切割成「對外高權」與「對內高權」兩部分。

「對內高權」在統一的國家內部無所謂排他性的問題,只有在分裂國家纔出現不同政權之間統治權力與區域管轄的排他性,但排他的對象在國家主權範圍內部,不在外部,與對外高權之排他性的本質與層次不同。若國家復歸統一,這種內部不同政權的排他性就會消失。然而,國家的主權範圍始終巍然不動地存在。

是故,不能以國家分裂時不同政權之間具有「彼此」排他性的權力作爲國家主權。也就是說,拿「對內高權」等同於國家主權,不符合事實基本面,必犯論述上的大錯。

馬英九登陸之行暴露了國民黨在兩岸關係上只有矛盾口號,沒有合實合理論述的窘境,面對2024大選,國民黨應趕快回歸事實基本面,加緊進行內部路線大辯論,重建攻守俱佳的兩岸論述,否則前景堪虞。

(作者爲自由撰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