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第一批買Vision Pro的用戶後悔了嗎?

隨着Vision Pro在美國上市接近三週,第一批用戶已經開始思考是否要退貨的問題。

不久前,彭博社記者馬克·古爾曼對Vision Pro的門店退貨情況進行了報道。總結起來,美國消費者的退貨理由主要包括:重量太大;操作麻煩;應用及內容生態匱乏;視野受限;可導致眼疲勞等等。

針對這些問題,界面新聞記者也向國內首批用戶詢問了他們的感受和意見。由於Vision Pro尚未在美國之外的地區銷售,國內的消費者大都通過代購或者靠親友帶回產品。

黃銘傑目前已經使用了一週多,在他看來視覺呈現效果是Vision Pro最大的亮點,他也不認爲視野方面存在太大問題。對比其他頭顯類產品,Vision Pro在顯示清晰度方面達到了現有產品中最好的水平。

此外,他表示Vision Pro的交互方式並沒有那麼令人頭疼。總體來說,新用戶只要掌握基本“看準”和“捏手指”操作就能用起來。黃銘傑體驗後覺得,只要不是大量輸入的場景,這套交互模式只是習慣的早晚時間問題。

但是,無法長時間佩戴是Vision Pro的一個顯著痛點。黃銘傑表示,雖然雙環帶版本會分散一些重量在頭頂,但總體還是有明顯“頭被勒住”的感覺,基本上在佩戴10分鐘以後摘下來,就已經是長時間戴滑雪鏡的狀態。

另一位消費者Jasmine也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通常15-20分鐘就會有明顯的佩戴感,主要是眼睛下方的臉部會承受很大的壓力。

不可否認的是,Vision Pro現階段不是一款能夠被高頻使用的產品。

在Jasmine看來,它更適合特定職業用戶,例如產品工程師或者空間設計師。在他們需要拆解、還原或者模擬實體產品的工作場景中,如果有相應軟件配合,工作效率會大大提升。

到目前爲止,黃銘傑每天都會想起來使用Vision Pro,但沒有一次是“非用不可”。

“我更多的想法是探索,有空就探索,沒空就不探索了。”在他看來,看電影和玩遊戲當前還不足以讓他持續使用。目前只有“開會”這一個場景他是願意的,因爲這可以在不用出差的前提下還原大概80%的溝通體驗。

作爲小米生態鏈企業品羅的聯合創始人,黃銘傑在專業角度上並沒有將Vision Pro簡單視爲消費電子產品,“我對它的理解,與其說是一種產品,不如說是一個開發者工具。”

黃銘傑認爲,蘋果只是在第一代產品中必須把各項極致體驗先“堆”出來,比如算力、屏幕、音響、交互等等,然後讓全球的遊戲或軟件開發者先理解使用方法,再共同挖掘可能性。

根據他的體驗,在AI大模型等多個前沿科技領域發展的帶動下,前幾年一度風靡的元宇宙概念,有一定機會得以實現。

在國內會選擇代購Vision Pro的消費者,通常有這樣幾類特徵:對消費電子領域的前沿產品極度熱愛,對“蘋果公司出品”具有相對信任,對於下一代計算平臺的變革抱有好奇。 因此,很多人的購買原因都是相似的,“沒有理由錯過這樣一代產品”。

但現有大量反饋都指向——第一代Vision Pro或許的確只適合極少數羣體。“初代產品大概只適合Geek(極客),超級Geek。”黃銘傑說。

而對於大部分普通用戶來說,Vision Pro是值得買的,只是不是這一代。 第一代Vision Pro的兩大缺陷已經很明顯:硬件上,佩戴體驗不夠舒適,導致使用時長受限;軟件上,應用程序等生態內容匱乏,導致使用場景受限。

這兩方面都有相對明確的優化路徑。重量可以通過技術進步不斷減輕,應用生態也可以隨着時間和加大開發者投入逐步完善。

從iPhone 1到iPhone 4,蘋果用了近四年。如果歷史是相似的,迭代三四年之後的Vision Pro,或許纔會真正開啓下一代計算平臺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