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微短劇勢起,或與電影、長劇三足鼎立
伴隨短視頻平臺的興盛,微短劇市場在過去幾年中經歷了迅猛的發展,且在影視業當中呈現出後來者居上的態勢。在各界還在因其低成本、低質量抨擊其興起之無由的時候,其發展之迅猛已開始引起資本的注意,並逐漸進入優勝劣汰的市場規律。此前,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下發《關於微短劇備案最新工作提示》之後,市場正逐漸告別“狂飆”態勢,內容重要性開始凸顯。在大量低質內容透支用戶熱情之後,微短劇精品化已經成爲行業共識。這也意味着,隨着微短劇逐漸精品化,微短劇正形成與電影、長劇呈現三足鼎立的格局。
微短劇在市場能夠有立足之地的原因之一是電影、電視(長劇)行業開始出現疲態。
電影方面,自2010年總票房突破百億後,隨後幾年一直高歌猛進,不斷刷新紀錄。2017年到2019年,電影市場也是一片繁榮,年度票房持續攀升。然而,此後的電影行業便逐漸走向沒落。其中雖然不乏存在疫情衝擊的原因,但從實際而言,主要還是因爲行業整體態勢大不如前。以2024年國慶檔爲例,全國電影票房僅爲21.04億,與去年的27.4億相比,下降了超過22%,觀影人數也從6515萬掉到5209萬,減少了足足20%。此外,就資本動向而言,電影投資方已開始減少對一些頭部電影的投資成本。譬如,在博納影業2024年的半年報中披露,原定的《傳說》宣傳與發行預算高達1.5億元,後調整至4000萬元;而徐克導演的《人體大戰》原計劃獲得的1.2億元拍攝資金,亦降至3100萬元。
長劇方面,整體市場規模也出現了嚴重下滑。酷雲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長劇市場全端播放量整體下降,較上季度環比下降11.95%。根據業內人士表示,在影視製作中,若劇集在開機前未能通過視頻網站預售,亦未簽訂相關合同,那麼劇組是不敢貿然啓動拍攝的。經過市場調研,發現視頻網站播出的劇集中,有70%處於嚴重虧損狀態,這導致業內投資者普遍缺乏拍攝新劇的動力。
而微短劇能夠立足的另一原因則與其自身迅猛地發展密不可分。
隨着微短劇行業規模不斷攀升,其產業鏈的發展也極其迅速。微短劇行業產業鏈涉及內容版權方、製作拍攝方、微短劇版權商、微短劇分銷商以及終端用戶。微短劇拍攝製作方通過購買內容IP、編劇自寫劇本等方式進行內容創作,完成拍攝後將微短劇提供給微短劇版權商,而後通過流量分發平臺(包括長視頻平臺、短視頻平臺等)、內容社區等平臺方式實現微短劇流量分發以觸達C端用戶,由此形成產業鏈閉環。自我國微短劇賽道起步後,規模量級呈現指數型增長。艾媒諮詢統計數據顯示,從營收來看,2024年國內微短劇市場規模將超過500億元,預計2027年將達到1000億元。其中,檸萌影視作爲行業佼佼者,自跨足短劇領域、轉型參與多部微短劇的製作以來,個別劇目在C端的充值金額突破2000萬元。在2024年上半年,該公司在商務定製短劇方面的收入實現了約3.8倍的增長。
同時,微短劇的多業態融合能力還在不斷吸引跨界合作。據媒體統計,2024年已有超20個美妝品牌定製了超80部微短劇;此外,包括平安銀行、網商銀行、中信銀行及許多中小銀行在內的金融機構也瞄準這一賽道,紛紛推出了自有短劇。根據華金證券發佈研報稱,在微短劇製作商中,50%來自廣告營銷公司,30%來自傳統影視公司,20%來自MCN機構。不過,據瞭解,微短劇行業80%的收入都流向了短視頻平臺,只有20%由內容製作方、微短劇平臺、投流公司瓜分。
此外,微短劇出海已成爲一種新趨勢。隨着中國國內微短劇市場逐漸步入紅海,已有越來越多中國企業將目光投向海外市場這片藍海。截至目前,我國微短劇出海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翻譯出海,主要是將已經制作完成的微短劇翻譯成目標語言後通過YouTube、TikTok等媒體平臺在海外進行推廣和播出。二是本土化出海,更注重對目標市場的研究和了解,通過簽約當地作者或者與當地製作團隊合作,創作符合當地觀衆口味的微短劇。不同地區短劇市場的發展階段和文化接受程度不同,因此需要比較擇優出海方式。中國微短劇“出海”主要集中在歐美、東南亞、非洲等國家和地區,其中美國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短劇出海市場。根據Sensor Tower數據顯示,頭部短劇APP總收入的50%—70%來自美國市場。有分析顯示,在相對成熟的美國市場,本土劇的市場佔比遠超翻譯劇,先做本土劇雖然成本較高,但用戶的付費力也高,而且本土劇更容易放量,生命週期更長,還可以輻射其他英語區國家。而東南亞地區因爲和中國的文化親緣性,在中國市場反饋良好的重生、總裁、甜寵等類型題材,在東南亞也頗受歡迎,翻譯劇的製作門檻和成本也就相對低很多。即使剛入局短劇出海的玩家,也能在較短時間產出更多的內容。(來源:安邦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