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賴清德應深思星雲大師的和平思想(黃惠華)

星雲法師享耆壽97歲圓寂 賴清德悼:祈善念繼續度化衆生。(圖/本報資料照片)

副總統賴清德前往佛光山雲居樓弔唁星雲法師、捻香致意。賴表示,星雲法師數十年推廣人間佛法、教化社會、推行公益,對臺灣影響非常深遠,他希望星雲法師的理想能繼續留在臺灣社會,星雲法師的功德也能繼續造福、流傳。但是賴清德對於星雲大師的貢獻,獨漏兩岸和平的貢獻,其實星雲大師的和平智慧,同樣值得賴清德「和平保臺」論述參考。

兩岸和平主義思想基礎

目前兩岸充斥着衝突的氛圍,無論是臺灣、中國,或是美國,在看待臺海是否會走向軍事衝突時候,大家心中仍有不確定性。美國空軍將領警告,美國可能在2025年之前,因爲臺灣議題與中國發生戰爭,美國白宮國安發言人柯比(John Kirby)表示,「衝突並非不可避免,而且不會發生在特定的時間表上。美方知道習近平希望解放軍在2027年做好備戰準備,但美方認爲沒有理由走到那一步。美國對臺政策沒有任何改變,持續支持臺灣自我防衛的能力」。

現在兩岸面臨一種,陷入戰爭與和平的矛盾情結之中,到底要走向戰爭,還是和平?還是必須要經過沖突、戰爭之後才能實現和平?兩岸的和平是否必須在有條件的有前提之下,才能實現和平?沒有人能夠給出一個確切的答案。

翻開古今中外關於戰爭與和平的理論包含儒釋道都有相關的理論與學說,像是《孫子兵法》,雖然是一本兵書,這些經典論點大多強調的是和平主義,而非戰爭。中國墨家學說代表人物墨子,對戰爭有許多觀察與論述,墨子觀察:「他們給予已經豐富的東西,卻拿走人們想要得到的東西。即使戰勝也會導致國家衰弱。」墨子指出人類在戰爭狀態中矛盾的心態:「殺一個人是被譴責的,但屠殺,特別是在戰爭過程中,是一種榮耀」。墨子解釋,侵略戰爭與防禦戰爭的不同,當需要拿起武器時進行防禦,也是戰爭。如果從墨子戰爭理論來看,如果兩岸萬一爆發戰爭,對彼此來說,是一種侵略也是一種防禦性戰爭,都具有戰爭的本質。

如果兩岸走入戰爭時候,尤其人類在面對絕對的邪惡時候,當人民被激起打一場正義戰爭的時候,等同於走入相互屠殺狀態中,相互殘殺若建立在「榮耀」之上的正義戰爭的話,恐怕更加慘烈,更加生靈塗炭,和平主義就沒有立足之地。

宗教學說是一個防止人類暴力的緩衝器

星雲大師被歸類於政治和尚,他個人不避諱他的「政而不治」,尤其在兩岸事務上推動許多創舉,包括宗教制度化交流、辦理各種論壇、對話、人道救援等等,爲兩岸和平貢獻良多。星雲大師表示:「我們的人間佛教,所講求的,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和平相處。…慈悲與愛沒有敵人、設身處地爲人着想、互換立場,大家互相尊重、包容、諒解,向前看、不看過去,…兩岸只要一個愛字,即能和平」。

星雲大師的理念與中國墨子學說沒有不同。墨子理論強調:「我們必須做上天要我們做的事,上天要我們彼此相愛,互不傷害」。無論是儒釋道還是和平主義理論基礎,都是限制人類使用暴力本能與行爲。和平主義強調的是尋求人類平共處,以及戰爭帶來的壞處,造成社會破壞性。和平主義是一種意識形態,植根於宗教理念,因爲和平得之不易,同樣值得重視。

賴清德的「和平保臺」論述,缺乏一套論述,只有一句口號,星雲大師的價值觀與中心思想,在兩岸宗教交流以和諧、和平爲基礎之下,成爲兩岸交流基礎。如果賴清德的「和平保臺」論述能夠接受和平主義論述,以促進社會和諧與合作爲動機,而不是再把臺灣推向戰爭與衝突之中,2022選舉「抗中保臺」牌失靈,是一個的警訊,值得警惕。

如果「和平保臺」,目的在建設一個和平世界工程,比起「抗中保臺」,「和平保臺」更能夠建構出一股團結社會力量,不會淪爲一個選舉的口號。政治家本該就是要和平解決衝突的辦法,避免戰爭,謹慎控管衝突風險。

在這個即將改朝換代的關鍵時刻,各個領導人勢必思考如何在衝突、動盪的浪潮之中,負起責任,而非鼓吹人民上戰場,這纔是領導人的責任,是一個必須要向選民交代的課題。

(作者爲臺灣國際戰略學會副研究員,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