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英日印太戰略 涉臺還有挑戰(黃惠華)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左二)5日在倫敦唐寧街會晤英國首相強森(右二),這是他上任7個月以來,第一次訪問英國。(美聯社)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本月5日在倫敦唐寧街會晤英國首相強生,若從英國印太戰略視角來看,這次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訪問英國達成共識與成果,都具有英日印太戰略合作的政治性意涵。

2021年3月英國政府發佈一份英國版的印太戰略「競爭時代下之全球英國」,其四大戰略目標,「透過科技維繫戰略優勢」、「形塑未來開放的國際秩序」、「強化國內及海外的安全與防衛」及「建構國內及海外韌性」以支持「傾向印太」(The Indo-Pacific Tilt)戰略框架。此份文件特別強調希望加強與印太地區國家的經濟互動能量,包括與新加坡、印度、日本、韓國、澳洲、臺灣等國家的技術創新合作。

英國日本要一起應對共同威脅,日本向來關注中國在周邊海域強勢行動,不斷強化軍事實力試圖改變現狀、試圖破壞國際秩序等挑戰。2021年英國航艦伊莉莎白女王號航艦宣告航向印太區域時,英國《經濟學人》警告臺海是最危險的區域,中國在東海、臺海、南海的軍事威脅已達到危險程度,緊張局勢加劇破壞區域和平的可能性大增。英國日本達成戰略合作共識,背後具有遏制「惡勢力」破壞國際秩序之戰略意涵存在。

當初英國宣告重返印太地區時,一度遭到質疑,影響力大不如前,加上英國並非印太區域國家,如何影響印太地區?爲了展現英國「重返印太」,不是嘴巴上說說的,2021年英國積極在印太地區佈局安全合作網絡,成果包括日本英國國防外交2+2會議,在這次會議上,預告5月英國伊莉莎白女王號(HMS Queen Elizabeth)航空母艦與皇家海軍艦隊印太航程與任務。隨後英國海軍不時出現在印太區域進行活動,包括英國航艦與盟國在東海、南海進行聯合軍事演習。英國海軍巡防艦甚至通過臺灣海峽,用行動證明支持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之決心。

英國高調在印太地區展現影響力,還有另一個目的是爲了展示最新軍事技術。英國加入美英澳組成的AUKUS,給予英國開發軍事工業綜合體的利基與機會。2021年10月英國外交大臣特拉斯(Liz Truss)上臺後,宣告未來以AUKUS三方戰略聯盟下,達成更多安全暨科技協議。

這次岸田訪問英國,已就相互准入協議(RAA)達成原則性協議,該協議將允許日本和英國軍隊合作、進行演習和作戰活動,進一步加強英國對印太地區和全球和平與安全的承諾。英國首相強生表示「英國成爲第一個與日本達成此類協議的歐洲國家。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防務夥伴關係將使英國日本聯合訓練、聯合演習和救災活動,這將建立在兩國在包括第6代戰鬥機項目在內的防務技術已經密切合作的基礎上。」

英國日本無論在科學研究或者科技創新技術研發上都是世界公認的領導者,因此科技發展符合雙方的合作條件,在軍事科技部分,雙方共同研發新的軍事技術,包括先進戰鬥機、飛彈技術與自主系統的發展,有助於兩國武裝部隊維持有效戰力。

英國日本相當關心臺海衝突情勢,但至今仍未有一套具體的策略因應臺海情勢。對此英國智庫「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也發表一份「臺海兩岸穩定與歐洲安全」研究報告提出對臺策略,其中提到一點英國可與臺灣海巡署舉行聯合演練,但必須事先與日本展開協同作業。也就是說,英國若想在臺海問題上扮演角色,還必須透過日本,才能撮合三方合作,加上日本與臺灣缺乏戰略合作機制與框架,三方合作困難度相當高。

但也並非不可行,如果能夠從最容易的,例如網路安全合作、研發灰色地帶衝突反制策略開始的話,打造出一套臺海安全網絡基礎,對三方來說是落實印太安全合作之舉措。否則即便英國常態性「路過」臺灣海峽,也只具有象徵性的意義,對臺海安全與穩定起不了太大的作用,加上英國在「東海-臺海-南海」海域上缺乏軍事基地,除非英國能夠說服日本開放港口或者找出其他替代方案,否則英國在印太地區的行動,依然綁手綁腳,影響不了大局。

(作者爲臺灣國際戰略學會副研究員,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