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一九四四》: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默存
《哈爾濱一九四四》讓人一言難盡。它不是一看就讓人覺得在糊弄了事的爛劇,甚至它已經算國內諜戰劇中製作較爲精良的一部。但它註定是一部“擰巴”的作品,也不具有那種令人想要反覆重溫的慾望。它最大的問題在於“懸浮”。作爲一部諜戰劇,它沒能營造出緊張感和現實感,就如同女主用力過猛的演技與格外精緻的妝容放在1944年抗戰時期的錯位。這部劇彷彿是諜戰劇與偶像劇的混搭,在一個懸空的抗戰背景下演繹一個莎士比亞式的雙生故事,將砝碼壓在男女主的化學反應上。奈何楊冪的演技並不出色,秦昊在這部劇的表演也不是他最投入時的水準。
這部劇在講危機四伏的抗戰年代,卻很難讓人代入進去,哪怕耐心看至中段,也無法被這部作品吸引。它總是在好與不好中橫跳,於是有“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之感。再看到導演是張黎,遙想他曾創作過《大明王朝1566》《人間正道是滄桑》《走向共和》,便只能一聲嘆息。離開劉和平、劉淼淼後,張黎仍處在艱難的轉型期。
《懸崖》是冬《哈爾濱一九四四》是夏
在《追風者》下映之後,秦昊、楊冪主演的《哈爾濱一九四四》緊鑼密鼓地上線。而我對它頗爲關注,則是因爲一個特殊的名字——張黎。他是《大明王朝1566》《走向共和》《人間正道是滄桑》《孔子春秋》等傑作的導演,在他與劉和平、盛和煜、劉淼淼等創作者合作時,他能夠最好地揚長避短,發揮出他在視聽語言上的才華,迴避他在文本上的不足。在與劉和平分道揚鑣之後,張黎的創作就走向艱難的轉型期,並一度被認爲江郎才盡:一部《武動乾坤》儼然圈錢之作,令人大失所望。而今,他執導的《哈爾濱一九四四》上線,我自然會好奇:這一次張黎會拍出怎樣的作品?他會再一次讓觀衆失望而歸嗎?
我感興趣的另一個點,在於這是一部關於哈爾濱的劇。早些時候哈爾濱因網絡梗和文旅項目的推動火了一把,而在此之前它被視爲一座有些落寞、人才流失的東北都市。但是在20世紀很長一段時間,哈爾濱被譽爲遠東第二大國際化都市。今天,哈爾濱與東北一樣,被視作衰落與重建的象徵。而在20世紀上半葉,哈爾濱是時尚、樞紐、間諜之城。
關於哈爾濱有一部很經典的諜戰劇,叫做《懸崖》。該劇由劉進導演,全勇先編劇,張嘉益、小宋佳、詠梅等人主演。在中國諜戰劇裡,它和《潛伏》是我重溫最多的作品。之後張藝謀推出了以周乙爲主角的《懸崖》電影版。但我還是更喜歡劇版,覺得後者有一股清澈的熱烈。它對於信仰的探討和對於亂世中人情感的描繪,在今天已不多見。
《懸崖》拍的是1930年末的哈爾濱,《哈爾濱一九四四》顧名思義是在抗戰結束前夕,僞滿洲國即將崩塌,體系中人各懷心思:一邊,日本軍隊與僞滿政府對於進步力量的鎮壓依舊嚴酷;另一邊,他們在佔領區的統治早已有了鬆動的跡象,以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爲代表的勢力在此間展開敵後工作。漢奸們也思量着到底是應該繼續爲日本人做事,還是找機會投奔國民黨旗下?更多的是被時代大潮裹挾的平民,安穩活着已成最大指望。
哈爾濱是中、俄、日等文化交匯之地,日俄建築,摩登風格,點綴了這座大都市的皮膚。《哈爾濱一九四四》有一點做得好,就是拍出了這座城市的熱鬧感和時尚感。不同於一般諜戰劇在描繪東北時悲沉、肅殺、壓抑的基調,《哈爾濱一九四四》是鮮活、律動的。儘管它也有悲劇,有殘酷,但主創並不選擇讓悲涼覆蓋整部劇,轉而增加了市井氣、青春氣。這種敘事策略既是近年來國產諜戰劇的潮流——呈現大歷史中的小人物與日常生活,也能在同樣涉及抗戰歷史的《人間正道是滄桑》中找到端倪。
實際上,《哈爾濱一九四四》也可以理解爲《人間正道是滄桑》的鏡像作品,因爲後者的主角是兄弟楊立青、楊立仁,一個選擇了共產黨,一個選擇了國民黨。而前者走“雙生諜戰”設定:導演和編劇以特工宋卓文、宋卓武樣貌神似爲切口,呈現出1940年哈爾濱社會各階層人物的生存狀態。另一處相似點在於:這兩部作品都關乎“生活之重”與“信仰之問”。在《人間正道是滄桑》中,楊立青、楊立仁爲何爲了救國而走上不同的道路?在《哈爾濱一九四四》裡,特工宋卓文何以選擇成爲一名革命者?楊冪飾演的關雪究竟僅僅是一個爲了在亂世中謀生從而投靠僞滿政府的惡徒,還是同樣存在着立場轉變的可能?
與《懸崖》做對比,差異會更加鮮明。《懸崖》是暗夜行路,是一冬嚴寒,冷酷、肅殺,周乙和顧秋妍在至暗中與敵人較量,他們要經受現實的考驗,守住靈魂的底線,也要承載着死者的囑託頑強地爲信仰而戰。《懸崖》是正劇的拍法,是中國產的俄國文學。
《哈爾濱一九四四》則是夏的氣息。在這部劇的前半部分,追逐的戲很多,人物好像一直在跑,不是在傳遞情報,就是在躲。劇中的主角其實也很年輕,置身在雙重感受中——一邊是山河淪陷後爲家園和信仰而戰,另一邊是人在日常中會有的情感煩惱。
離開劉和平與劉淼淼後張黎有過漫長的低谷期
對張黎來說,《哈爾濱一九四四》是一個輸不起的項目。在歷史劇迷看來,他是名導,是藝術家。但對市場而言,他是一個對年輕觀衆的吸引力較爲有限的導演。市場是殘酷的,即便一位導演曾名盛一時,但如果他連續拍砸兩部製作,口碑差、數據也差,那他就有被投資方拋棄的危險。
目前看來,《哈爾濱一九四四》至少流量是有了。在資方看來,它不會是一部毫無水花的作品。無需贅言的是,這部劇在鏡頭語言、配角表演上都有值得稱道之處:張黎標誌性的黑白鏡頭閃回也宛如回憶殺,喚醒了不少《大明王朝1566》劇迷對於張黎敘事方法的回憶。張黎的敘事,信息量大,節奏點卡得準,善於用現代小說式的表現手法,來呈現人物的內心——這些都在《哈爾濱一九四四》中有所體現。我們也意識到,這是一個大廈崩塌之前,亂世羣人各自抉擇的故事。這出亂世中的傳奇,肇始於一次錯認。如劇情簡介所說∶“僞裝成鐵路巡警的地下黨宋卓文(秦昊飾),被特務科科長關雪(楊冪飾)誤認爲自己的救命恩人——其實是卓文失散多年的雙胞胎哥哥宋卓武(秦昊飾)。卓文爲查清關東軍課長淺野大吾來哈爾濱的最高任務,將計就計利用關雪進入特務科。可是宋卓武卻突然出現,使卓文陷入始料未及的困境。”
這種“雙生設定”很容易製造戲劇點,但也有其固有隱患。金庸在《俠客行》後記中曾經這麼寫道∶“由於兩個人相貌相似,因而引起種種誤會,這種古老的傳奇故事,決不能成爲小說的堅實結構。雖然莎士比亞也曾一再使用孿生兄弟、孿生姊妹的題材,但那些作品都不是他最好的戲劇。”
另一方面,這部劇順滑歸順滑,但有一種彆扭感:它不像是真的發生在抗戰時期,而是披着一層抗戰的皮,編織傳奇戲碼;它並沒有整個國家處於生死存亡之際的那種壓抑感,儘管劇中也不乏流血鏡頭,但張黎意不在此——他用傳奇與日常結合的情調,沖淡了抗戰時期的殘酷。
我更懷念呈現出《大明王朝1566》的那個組合
因此,這部劇作爲“下飯劇”沒什麼問題,可只要細究起來,拿它與諜戰題材的經典之作,乃至張黎的代表作做對比,就能發現它只是一部“中等作品”: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許多可以縱深的地方滑了過去。
該劇有一些情節實在處理得草率。比方說∶警察廳特務科科長關雪,當她作爲臥底親自執行接頭任務時,爲了讓自己的槍傷儘量逼真,她真就抽了自己一管血。而在她追捕老段被擊傷時,她的手臂中彈,血流不止,卻還要執意開車,而不是讓爭先恐後想幫領導的下屬去開。我能理解這是編劇爲了凸顯關雪的性格特徵,但放在諜戰劇裡,委實會讓觀衆產生質疑。
同樣令人汗顏的處理,是老段和石醫生的戲份。我很難想象,一個訓練有素的警察廳特務科科長,會因爲發現情報被燒,就放棄徹底搜查房間,因此導致老段遺留在現場牀底的菸斗沒有被發現。更難相信,特務科給重要犯人用刑,居然不選用自己可以信任的醫生,而是選了一個“找過幾次,看上去可靠”的醫師,因此給了共產黨救人的機會。
對比全勇先編劇的《懸崖》,對比楊冪飾演的關雪與程煜飾演的高科長,差距一目瞭然。楊冪很努力想證明自己能演好,但她每一個毛細血管都暴露着“我要來狠的了”的氣質,與她實際做事時的巨大疏漏,讓人很難不懷疑她纔是共產黨臥底。而程煜飾演的高斌,你看到他就會毛骨悚然。他讓你相信,日據時期的僞滿洲國,真的有這樣的人存在。
而在男主的表演上,秦昊一人分飾兩角,任務量不可謂不大。只可惜坦白地說,這也只是他的行活水準,跟他在婁燁電影裡的投入不能比,跟《漫長的季節》裡的龔彪也比不了。秦昊對於宋卓文的塑造,跟他在《三大隊》裡塑造的程兵很像:很多表演習慣已經定型了。他的優點是鬆弛,他的缺點是輕浮——他的缺點能在婁燁和辛爽的調教下得到很大的掩蓋;他對於演藝生涯也有很聰明的考量,知道什麼角色對他來說最重要,什麼角色是行活。所以,如果你只是想看一個平均的秦昊,《哈爾濱一九四四》能滿足你;但如果你想看他最用心的表演,那還得去往婁燁或辛爽的作品宇宙。
張黎導演了一部庸常的作品,他仍然處在艱難的轉型期,褪去歷史劇大導演的光環,重新開始並非易事。我希望他掙錢,這樣也許有一天,他能更有資本地拍一部歷史劇。只是有時候,我仍然更懷念呈現出《大明王朝1566》的組合,以及那個已經逝去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