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潮智庫論壇》「和平宣言」的再歷史化(鍾喬)

俄烏戰事以來暴露出西方民主霸權的真面目〪(示意圖/shutterstock)

俄烏戰事以來,西方媒體在國際新冷戰的局勢下,以一種全然逆反文明現代性的自我定位,視媒體客觀或中立化爲敝屣,絲毫不遮掩地露出冷戰年代,污名化蘇維埃社會主義的政治慣性,火力全開遣責普丁發動戰爭〪最後,並以助長西方霸權的「政治正確」性,展開對俄羅斯的全面制裁〪豈料,只更暴露出西方民主霸權的真面目〪

戰事仍在烏克蘭境內發生,並導致數以百萬計平民流離失所的當下,我們回頭要問:譴責戰爭;更應追究戰爭何以發生。如果不是北約東擴,並不理會莫斯科的警覺與抗議,何來藉由舉兵入侵,發動戰事的內外原因?儘管俄烏關係有別於兩岸關係,這追究,何嘗不是一項嚴苛的提問!在追問着當下的我們:爲何臺海會陷入空前的危機狀態?佩洛西訪臺,緊接着《臺灣政策法》在陽光下密謀〪表面上,以泡製民主自由對抗共產專制爲名,實質上,卻是複製冷戰意識形態的新冷戰兩手策略〪美國爲首的西方霸權,二戰以後,以人權爲名,在全球發動的戰爭,只能以罄竹難書來做爲比喻,是事實且非形容性的敘述〪

地緣政治與進步思維連結成的辯證鋪陳,通常有助於理性對待發展中的政局〪當選戰污名化口水戰滿天飛的當下,選舉只證實了兩件事;一、資源掠奪,二、扣緊紅帽;在臺灣這幾乎與美國同步發生,說穿了,一點也不難想像,便是大家熟悉的「親美反中」〪這可以千真萬確被分析爲,臺灣對於冷戰意識形態清理之缺席,就即便當年說出:「意識形態終結論」的福山已改口他的固化思惟之際,跟隨美式選舉政治的臺灣選舉,一旦選戰出現危機,便操作「中共同路人」的低水平手法〪

最近,《聯合報》刊出的一則問卷,在「抗中保臺」操作令一般民衆心生反感之際,呈現了:不滿意蔡英文總統處理兩岸關係表現的民衆攀升到五成三,負評較第二任首年增加13個百分點;八成三民衆認爲兩岸有必要繼續維持溝通管道。

兩岸溝通管道如何持續存在?過去存在的管道,已經在美國以臺灣作爲代理戰爭政策的虛掩實爲下,朝着負面方向傾斜〪這催生「海潮智庫」以和平公投作爲訴求,在公投說明中提出:「關於和平,有談纔有和,和平是需要談判才能促成。爲了取得臺灣民間最大共識,擬議以「國是會議」的機制,組成談判團隊,與大陸政府進行和平談判。」「此外,設定『國是會議』中,女性代表應過半,這是相對進步並具有突破性的主張。」

這項和平訴求,讓我們回想起臺籍進步作家楊逵;1949年,他在臺灣內受戒嚴前夕軍管箝制,外受冷戰思維包圍下提出的:符合西方霸權利益的「臺灣地位未定論」之際,針對臺灣局勢,真誠高聲呼籲「和平宣言」,卻換來12年牢刑〪

「和平宣言」提出的前兩項主要訴求,至今非只未顯過時,且符合時局:第一,請社會各方面一致協力消滅所謂獨立以及託管的一切企圖,避免類似「二二八」事件重演;第二,請政府從速準備還政於民,確切保障人民的言論、集會、結社出版、思想、信仰的自由〪前後一、二項,互爲因果;也呼應了國際新冷戰局勢下,美國對臺干預的「臺灣政策法」中的諸項條列,導致兵兇若四面楚歌的危機〪例如,軍事接管與數位中介法,再次地證實,一味聽命於美國的執政黨,名爲保障安全,實爲兵焚,即玩火自焚而毫無自覺〪

歷史,經常只是時間的過往,這是面對歷史的怠忽或短視;更有甚者,則利用局勢竄改歷史,這在當下以「本土化」爲名,移花接木歷史事實的案件,不勝枚舉〪因此,記憶,特別是具關鍵性張力的共同記憶,例如兩岸和平的追求,則有「再歷史化」楊逵「和平宣言」的必要性與必然性〪讓歷史,成爲具有進步意識的記憶,非僅時間的回顧〪

楊逵的這紙宣言,標示反對帝國霸權入侵臺島的立場,無比鮮明;再有,便是臺灣的和平,要建構在泯除省籍矛盾,和平共處上,進一步延伸爲保障言論自由〪回顧至此,像似時空重返,從這樣的脈絡下來,楊逵的最後呼籲,便倍加貼切了〪他說:「因此,我們希望,不要再重武裝來刺激臺灣的民心,造成恐懼局面,把此一比較安定乾淨土以戰亂而毀滅。」

從1949年楊逵的「和平宣言」到2022年「海潮智庫」的「和平公投」,脈絡深切如根如莖如干如葉如樹〪殷切提問:民間力量不可失,有談纔有和,反對外來帝國霸權干預兩岸和平,更重要的是,女性代表超過半數〪

性別平等固然是核心命題與意識的提點;其實,千百年來,女性作爲母親的實質與象徵,在文學、詩歌、戲劇與電影中,都根實着令人動容的生命情操〪杜甫在他的詩作「石壕吏」中,爲後來的千千萬萬人,示範了母親與反戰的動人詩魂〪這以敘事詩手法完成的詩行,可以比擬作一部動人的紀錄片電影〪鏡頭緩緩移動,來到一個長鏡頭的定格:詩人「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一點都不難理解,同與李白避禍安史之亂的杜甫,這個夜晚親眼目睹抓夫的場面〪他繼續寫着,他來到一位老婦家,年邁的丈夫匆匆想逃出門去,老婦卻擋在門前,對着來抓夫的兵吏說了以下詩行:「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生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譯作白話,無疑異常生動〪說是:「三個兒子全去防守鄴城去了,一個兒子捎回書信來說,兩個兒子最近戰死了。」

多少戰亂帶來的生離死別,在這首詩中一覽無遺〪當詩句如紀錄片般收尾時,詩人寫了4句詩:「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詩人回想暮投村莊時,老翁與老婦雙雙接待;隔夜,登程逃難離開夜宿之家時,只能與老翁辭行,暗示着老婦已代夫被抓,突出了悲劇的結局。影像幾乎無語,可以沉默,卻早已綿延在世人反戰的時空中〪

杜甫以一首詩來鋪陳一段反戰紀事,時空早已超越限定的時間範疇;這同樣發生在希臘導演 安哲羅普洛斯在《悲傷草原》這部經典名片中〪我們可以用「母親,無語所問的蒼天」作爲綱要提示:內容訴說:希臘歷經法西斯與左翼游擊隊內戰烽火〪

影片最後:內戰,何其殘酷;母親,緩緩仰起的身姿,問着蒼天…〪

水,如何成爲詩意的譬喻?無聲中,這樣追問自己時,河的倒影裡,浮現了一張母親的臉孔。她泣聲呼喊,無力地趴伏着的上半身,跟着她絕望的側影,費盡氣力地往上緩慢仰起,但已無法,因爲幾乎的氣絕。

躺在她身旁的是:她一對雙胞胎兒子其中的一位,因爲參與內戰中的左翼游擊隊,被政府軍射殺在一片浮舟般的廢棄房板上。他,死了。死亡,在母親噤默的探問中;終而,轉作天地間剎那的崩裂。

這是影片的最後一個畫面。

很多人相信都印象深刻:安哲羅普洛斯(Angelopoulos)的《悲傷草原》(The Weeping Meadow),又或譯作「悲泣的草原」。我總覺得,「悲泣」有一種傷痛欲絕的貼近。只是,這貼近,令人感到無比殘酷、無比無言與深深呼吸中的靜默。

作爲導演,他追究戰爭;更追究戰爭何以發生。這追究,何嘗不是提問!在追問着當下的我們:如何堅拒帝國霸權下的代理戰爭政策,在島嶼發生;進一步,達成兩岸和平的追求!

這部經典電影,何嘗不是楊逵「和平宣言」的再歷史化呢!

(作者爲詩人、文化動者)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