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動亂與孤兒救助:美國《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作者平安撤離海地
左爲米奇.艾爾邦,右爲海地街頭。 圖/美聯社、法新社
【2024. 3. 22 海地】
海地動亂與孤兒救助:美國《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作者平安撤離海地
「生命要活得有意義,就要貢獻你自己去愛其他人...」加勒比海國家海地因武裝幫派暴力深陷治安動盪,全國超過36萬人流離失所,襲擊活動從首都太子港蔓延到郊區、高級社區及使館區域。美國駐海地大使館3月16日宣佈安排包機從海地撤離美國公民,其中着有《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Tuesdays with Morrie)、《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The Five People You Meet in Heaven)的知名作家米奇.艾爾邦(Mitch Albom)也在官員協調下,於12日搭乘直升機離開海地。艾爾邦在海地從事救助孤兒的慈善事業已超過10多年,海地對於艾爾邦的人生啓發和寫作,也有深遠的影響。
艾爾邦與慈善組織「海地有信孤兒院」(Have Faith Haiti Orphanage)於Instagram發文證實,艾爾邦與妻子珍寧(Janine Albom)和8名志工已順利返回美國。艾爾邦指出,「我有責任帶8名與我們一起工作的優秀志工回家,但我和我的妻子爲仍在海地的孩子們感到心痛」、「與他們告別是非常艱難的決定,我們期待他們的國家會恢復平靜。只要機會到來,我們就會回去和他們在一起。」
《紐約時報》報導,本次撤離任務由密西根州共和黨衆議員麥克萊恩(Lisa McClain)、及共和黨衆議員米爾斯(Cory Mills)協調執行。麥克萊恩表示,艾爾邦爲了避免引起人們對孤兒院的注意、進而傷到孩子們,堅持在深夜中進行救援。直升機在地面停留約一分半鐘,將8名美國人、1名加拿大籍及1名法國籍志工帶離,途中短暫停留多明尼加共和國,再飛回美國。
撤離直升機在地面停留約一分半鐘,將8名美國人、1名加拿大籍及1名法國籍志工帶離,途中短暫停留多明尼加共和國,再飛回美國。 圖/共和黨衆議員Cory Mills
艾爾邦雖然以多部暢銷書聞名,然而他曾表示,自己真正的使命和熱情所在是幫助海地的孤兒。2010年1月12日,海地一場規模7.0的強震奪去數十萬人的性命,艾爾邦在海地的服事也就此開始。他與妻子與A Hole in the Roof 基金會合作,爲孤兒院籌集資金、尋找糧食、整建院所,最後接手孤兒院並改名「海地有信孤兒院」。截至目前,艾爾邦已經在當地服事超過13年,在撤離海地之前,孤兒院正照顧着超過60名孩子,院內也有40名員工。
艾爾邦許多知名著作的靈感來自於海地的服事工作。2015年5月,一名受照顧的地震孤兒奇卡(Chika Jeune)被診斷出罕見腦癌DIPG,艾爾邦安排將她帶至美國密西根州接受治療。在奇卡的餘生中,她與艾爾邦夫婦同住、被視爲女兒般珍惜。2017年奇卡去世後,艾爾邦成立「奇卡基金」募集資金挽救更多有相關疾病的孩子。艾爾邦將奇卡7年短暫的人生故事着成暢銷書《遇見奇卡》(Finding Chika: A Little Girl, an Earthquake, and the Making of a Family),述說奇卡小小年紀的生命韌性如何改變他們夫婦的一生。
現年65歲的米奇.艾爾邦,最知名的作品是將自己與臨終的大學恩師墨瑞·史瓦茲(Morrie Schwartz),在恩師生命的最後3個多月,圍繞死亡、生命、愛等人生課題的對話整理爲回憶錄《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從1997年出版至今全球銷量超過2,000萬冊、被翻譯成45種語言,美國知名主持人歐普拉(Oprah Winfrey)還在1999年製作該書的同名電視電影;在美國、臺灣及香港,《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也被改編爲舞臺劇。
米奇.艾爾邦著作《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 圖/大塊文化
由臺灣果陀劇場所改編之《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舞臺劇,由楊世彭導演、金士傑飾演老教授墨瑞、卜學亮飾演米奇。 圖/《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舞臺劇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傳達深刻生命教育,而早年原本是體育記者的艾爾邦,在寫作該書之後,也持續創作以生命價值爲主題的小說作品,成爲知名暢銷作家,另外他也是劇作家和音樂家,曾參與《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舞臺劇改編、2016年推出第一部音樂劇《曲棍球——音樂劇》(Hockey – The Musical!)。
除創作外,艾爾邦也積極投身慈善事業,1989年在居住的底特律成立「夢想基金」(The Dream Fund),提供獎學金給貧困孩童學習藝術;1998年成立「A Time to Help」志工組織,還有資助收容所、照顧無家者的非營利組織「S.A.Y. 底特律」。A Hole in the Roof基金會在2010年在海地設立孤兒院,艾爾邦持續主持「海地有信」計劃,帶領團隊致力改善海地貧困兒童及孤兒的安全、教育、健康和精神發展,爲孩童提供語言課程和帶領祈禱。
基督教信仰色彩濃重的艾爾邦,在對經常引起美國各地教會抗議的同性婚姻議題,則表現得相當溫和,他在2014年刊登在《芝加哥論壇報》的專欄文章指出,雖然聖經裡面譴責同性戀的經文,但也有描述一夫多妻制的內容,而那些內容如今已經不被引述;此外,他也直指許多同性戀者長期以來飽受社會欺凌,而他也表示能理解許多異性戀者在面臨社會觀念變遷時,會感到自己被「新的意識形態」霸凌。在文章中,艾爾邦認爲,比起誰能結婚、誰不能結婚的爭執,「維持婚姻」是更重要的課題——在關係中爭吵、失去好感、失去熱情、另覓他人,這些問題是無論同性婚姻或是異性婚姻,都需要面對。
海地街頭。 圖/歐新社
米奇.艾爾邦和海地有信團隊撤離後,在Instagram發佈聲明。 圖/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