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換帥!“最牛打工妹”轉戰海外“開疆”
被稱爲“最牛打工妹”的楊利娟卸任海底撈首席執行官後,將轉戰海外市場。
6月21日晚,海底撈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下稱“海底撈”)發公告稱,楊利娟將辭任公司執行董事及首席執行官(CEO),苟軼羣接棒,自7月1日起生效。
同日,特海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下稱“特海國際”)發公告稱,楊利娟已獲委任爲該公司執行董事及首席執行官,主要負責統籌特海國際的管理和戰略發展,該任命同樣於7月1日起生效。
從“打工妹”到“支柱”
在海底撈內部,楊利娟被視作“靈魂支柱”。
1995年,年僅17歲的楊利娟加入海底撈,成爲餐廳首位女性服務員,自此開啓了“打工妹”的晉升之路。其先後擔任過海底撈服務員、領班、店經理、小區經理、大區經理等,直至後來的CEO。
據媒體報道,21歲時,楊利娟被海底撈創始人張勇派去陝西西安,獨立運營公司跨區域經營的第一家店,統管100多名員工。
當時,爲了維護海底撈在西安的店面,身高不到160的楊利娟,曾帶領員工在半夜與60多個手持器械的鬧事者對峙。西安門店的成功運營也爲海底撈走出四川、走向全國打下了基礎。
從2012年起,楊利娟全面接管海底撈所有門店運營,也是這一年,其主導了海底撈品牌的出海進程,分別於2012年、2013年在新加坡、美國佈局,打下海底撈集團目前在國際市場的經營基礎,也爲楊利娟此番接手特海國際埋下伏筆。
2018年1月—2021年8月,楊利娟任海底撈首席營運官,主要負責監督海底撈的營運;2021年8月—2022年2月,其擔任海底撈執行董事兼副首席執行官;2022年3月,張勇放權,楊利娟被正式任命爲海底撈CEO。
擔任CEO期間,楊利娟主導海底撈完成了“啄木鳥計劃”和“硬骨頭計劃”,並於2022年實現扭虧。
有接近海底撈的人士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楊姐(楊利娟)很拼,是一個典型的女強人,個子不高,但走起路來很拉風。”
他還描述楊利娟“平時比較嚴肅,不愛開玩笑,做事雷厲風行,以結果爲導向”。
有消息指出,楊利娟最初在海底撈工作月薪爲160元,2023年其年薪已接近1500萬元,同時憑藉3.68%的持股,她將一次性拿到1.49億元的分紅。
相比外界熟知的“最牛打工妹”,接棒者苟軼羣的信息並不多。
公告顯示,苟軼羣今年51歲,其自2000年1月起爲海底撈的關鍵成員,擁有逾24年的行業及管理經驗。苟軼羣在海底撈任職期間,曾擔任首席財務官、信息技術負責人、供應鏈及採購管理負責人等多個職位。在被委任爲海底撈首席執行官之前,苟軼羣爲海底撈副總經理並負責投資業務。
苟軼羣的接任也代表着海底撈運營方向的轉變。
海底撈表示,隨着公司邁入下一發展階段,集團將在精細化管理基本面業務的同時,推動創業創新與數字化發展。這些工作便由苟軼羣推進,在其帶領下,海底撈已設立兩大核心委員會:創業創新委員會及數字化運營委員會。
特海國際虧損待解
據2022年3月海底撈的任職公告,楊利娟作爲CEO的任期爲3年,目前尚未期滿。其提前卸任,轉戰特海國際,外界有聲音認爲,海底撈要加快海外市場擴張。
5月17日,特海國際登陸美國納斯達克,此前已於2022年在港股上市。公司公告稱,計劃將本次上市所得淨款項的70%用於增強品牌力以及全球餐廳網絡的擴張。
特海國際在國際市場經營海底撈火鍋餐廳,此前的擴張速度並不算快。截至3月31日,其在四大洲13個國家擁有119家自營海底撈餐廳,相較2023年底的115家淨增4家。其中,東南亞地區擁有72家,東亞地區18家,北美洲19家,其他地區10家。
去年全年,特海國際才淨增加4家海底撈火鍋餐廳,2022年爲淨增17家。興業證券研報指出,特海國際2023年開店較爲保守,2024年將提速,年底有望達到125家,即淨增10家。作爲當初爲海底撈打開國際市場的關鍵人物,楊利娟此時接棒或也承擔了更大的責任。
相較擴店,特海國際更大的問題或許是擺脫虧損。
一季度公司實現營收1.88億美元,同比上漲16.6%;歸母淨利潤-445.7萬美元,同比下降179.36%,主要是其他貨幣對美元貶值導致未變現淨匯兌損失增加0.11億美元,進而導致其他損失增加。此前5年(2019年—2023年)裡,特海國際前4年一直處於虧損狀態,累計虧損近2.8億美元,僅2023年扭虧,爲2565萬美元。
特海國際的收入上漲離不開國際市場復甦、翻檯率提高等因素影響。今年一季度,海底撈餐廳總客流量由上年同期的600萬人次提升至730萬人次,翻檯率也從此前的3.3次/天提升至3.9次/天。
與國內海底撈趨勢相同的是,特海國際管理的海底撈餐廳顧客人均消費金額也在下滑。
今年一季度,特海國際海底撈顧客人均消費24.9美元,較上年同期的26美元減少4.23%。
拉長時間線看,2019年—2023年,該指標分別爲28.7美元、29.4美元、30.3美元、25.2美元、24.8美元,近兩年明顯在以價換量。
擴張放緩、深陷虧損泥潭,特海國際迫切需要一個“靈魂人物”來破局。
本文源自:國際金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