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旗下盈康一生髮布“海醫匯” 搭建全國首個醫工科技產業化平臺

經濟觀察網 記者 種昂 生態化一直是海爾集團的戰略方向。如今,這一模式被用於了海爾在醫療健康產業的佈局。

2024年4月10日,在第89屆中國國際醫療器械博覽會前夕,海爾集團旗下大健康生態品牌——盈康一生牽頭成立了全國首個醫工科技創新產業化平臺——“海醫匯”。

醫工轉化催生新質生產力

“海醫匯”平臺由盈康一生牽頭,與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含元資本共同發起成立。該平臺聚焦腦科學、生命科學、女性健康、血液生態、腫瘤精準診療、醫養康復等創新賽道,專注於加速高端創新藥械科研成果轉化及孵化。

“今天,醫、工、科、金、創、政,大健康產業的攸關方聚在一起,我們緣起大健康產業,緣起我們對大健康產業有共同的初心,有共同的目標,有共同的追求。”海爾集團董事局副主席、執行副總裁,海醫匯理事長譚麗霞說道。

中國是人口大國,健康、醫療、養老與康復等已然成爲迫切的民生問題。大健康產業一頭連着民生福祉,一頭牽着經濟發展,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戰略選擇與核心力量。而這一切,離不開醫學創新成果的落地應用。從醫學科學知識的突破到實驗室的科研成果創新、再到成果落地臨牀應用,這條道路並非坦途。當前,中國的醫工(醫學到工程學)轉化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在這一時代需求下,海醫匯正式成立。

譚麗霞表示,海醫匯這三個字取自“海納百川,醫者仁心,匯汲天下”。我們希望這個生態平臺能真正驅動共建、共享大健康產業。經過我們共同的努力實現產業的科技引領、價值共生,來提高中國大健康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上的競爭力。

構築無界的大健康產業生態

目前,海醫匯以臨牀需求爲牽引,以“公益性、生態性、應用性”爲建設原則,已經形成了產學研融通的聚合生態,正在加快推進基礎研究向臨牀應用的轉化。

北京大學未來技術學院院長肖瑞平認爲,作爲創新的醫工轉化平臺,海醫匯的公益性、應用性、生態性融合了科技、臨牀、產業等重要生態,能夠解決一些關乎國計民生的重大臨牀需求。

目前,海醫匯鏈接了醫院、科研院校、全球企業、金融機構等資源,集結了全球學者、臨牀專家,在實現技術研究與臨牀需求的對接的同時,也加快實現技術樣機化、樣機產品化、產品市場化、市場規模化發展,推動產業融合的全鏈路、全週期精準轉化。

醫工轉化要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和突破,生態共建共享是關鍵。復旦大學六次產業研究院院長張來武指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是一個創新增長方式的發展,不僅是科技創新還要生態創新。這個生態是要共享的,是一個具有分享意義的志同道合的聯合體。”海醫匯平臺的臨牀創新交互、融合產業轉化、協同賦能價值三大核心競爭力恰恰能夠同時滿足這些條件。

盈康一生戰略總經理、海醫匯理事龔雯雯表示:“跨領域、跨學科、跨行業是我們堅持的初心。我們用引領的目標做難而正確的事情去匯聚一流資源,牽引全鏈條生態各方協同和共創。這個開放的生態系統一定是動態、無界和能夠自我進化的。”

海醫匯理事、含元資本董事長鬍煜表示:“所有成功的醫工轉化最後要落到優秀的項目和企業上,海醫匯基金將持續爲‘從臨牀中來到臨牀中去’的科技創新產業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未來會有越來越多優質的項目和企業加入到我們中。”

與海醫匯生態平臺相互呼應,海醫匯基金同日正式啓動,並公佈了首批入駐海醫匯的生態企業和項目,如針對低溫腦保護技術創新突破的全球首個動脈內靶向低溫腦保護全鏈條研究等。

版權聲明:以上內容爲《經濟觀察報》社原創作品,版權歸《經濟觀察報》社所有。未經《經濟觀察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否則將依法追究相關行爲主體的法律責任。版權合作請致電:【010-60910566-1260】。

種昂經濟觀察報記者

深度調查部資深記者關注石化、鋼鐵、機械製造以及山東地區區域新聞報道,擅長公司新聞分析、人物特寫、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