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佈雷系統的正反爭論(洪奇昌)

美國士兵將訓練用彈藥裝載到M139火山地雷系統上。(摘自美國陸軍官網)

近日部分報章媒體紛紛以聳動標題刊文反對國軍採購M136火山佈雷系統。從愛護臺灣的角度觀之,筆者可以理解社會各界對於佈雷系統的擔憂,然而反對論者顯對此次採購的佈雷系統規格有較大的認識不足,故而以國際公約、環境危害和人道等層面所進行的論述,恐是建立在不正確的假設之上,故有較多可議之處。

事實上,國防部自1月5日起,12天內便發佈3篇新聞稿向外界說明此佈雷系統的特色,舉凡:佈雷時機、該系統的低風險、高作戰效益特性,以及建軍備戰本質等。筆者認爲,不論正反論述,都應以事實爲基礎:

第一,火山佈雷系統並未違反《渥太華公約》禁止使用殺傷人員地雷的原則。根據《公約》定義,「殺傷人員地雷(anti-personnel mine)」是指針對人員出現、接近或觸發而引爆,使一名以上人員受傷、喪失能力或死亡的地雷;若設計爲車輛出現、接近或觸發時引爆,且具備防排裝置的地雷,不是殺傷人員地雷。關於這點,國防部不但早在1月5日發佈的新聞稿中已清楚說明,M136佈雷系統的目標是在於打擊敵裝甲車輛等重裝備,固有觸發重量門檻,避免殺傷人員。1月12日的新聞稿更強調,該佈雷系統仍爲美、英、法、德、義、韓等國家所使用。所以,以佈雷系統違反《公約》爲由的反對論,是一個不正確的認識。

第二,對於佈雷系統特性、佈雷時機與情境應有客觀的想定。

1. 火山佈雷系統具有觸發重量門檻、可定位、可自毀等功能,大大降低了傳統地雷誤傷風險,更降低了戰後除雷的風險與成本。媒體社論以烏俄戰爭中,烏克蘭收復赫爾鬆後發覺該地區被佈滿地雷,必須經過排雷才能自由行走爲例,是錯誤的類比。國軍佈雷是爲阻卻敵軍,情勢結束後能自毀排除。烏克蘭的案例是,侵略國俄羅斯留下大量地雷,目的在於阻礙烏克蘭人重建家園。

2. 火山佈雷系統具有作業時間短,散佈面廣,作業兵力少等特性,可以在反登陸情境出現時快速投放,即便敵軍炸彈轟炸除雷,也可以重新快速佈署,故能有效阻卻敵軍及其重武器登陸,致能降低戰爭中我軍及國人的傷亡。

3. 火山佈雷系統是在面對登陸作戰時進行本土防衛時發揮作用的。根據軍方說明以及《陸軍工兵半年刊》介紹,這種機動佈雷系統是在「戰時」用於反制兩棲快速登陸,也就是爲了本土防衛而準備。考慮到戰爭的階段性,本土防衛屬於戰爭的後期階段,當戰爭從電子戰、海空戰,進入到登陸戰、本土防衛階段時,保衛家園是第一要務,屆時灘岸早已淨空,何來農、漁活動可言?部分反對者的論點,實是違反軍事,甚至是違反國防本質的。

第三,備戰就是避戰。

媒體社論認爲「戰備不如尋求兩岸和平」。而筆者認爲,蔡英文總統國家戰略的目標是透過維持臺海和平穩定現狀,以確保國土安全。在此國家戰略下,備戰的本質正是避戰,而非挑起戰端。

和平是人類社會的共同想望;避戰永遠是最優先的選項。從人道的角度觀之,所有的武器都是反人道的,所有戰爭都是反人道的;但從國防安全的角度觀之,面對敵軍對美、對臺乃至於對廣泛印太地區的安全挑戰,籌備各種有效的嚇阻與防衛能力是無法迴避的必須。

面對敵人不斷的武力威脅,臺灣軍民須凝聚上下一心的全民防衛共識和能量,「備戰不求戰、應戰不必戰」才能發揮總體戰力,形成對敵方的有效嚇阻,確保家園和平穩定。

第四,避免誤陷認知戰。

此次佈雷系統引發廣泛社會大衆的討論仍有其正面意涵。關於佈雷系統的爭論,或有助於公衆對全民國防與自我防衛議題的關注,重新認識戰爭本質,備戰與避戰的關係。與此同時,政府本就有責任與社會對話,釐清民衆對政策、採購案的疑慮;然而,政府的能力有限,在今日的傳媒技術下,公衆越來越少主動地搜尋資訊,更多時候是在演算法設計下「被餵食」訊息,在這樣的媒體生態中,唯有國人共同提升資訊識讀與思辯能力和意識,方能更有效地避免敵方認知戰的滲透。(作者爲前海基會董事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