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癸卯年南鯤鯓代天府詩籤大解密(林保淳)

臺南北門南鯤鯓代天府今抽出國運籤「唐太宗令武媚娘賞花」,據廟方解讀是上上籤。(中時資料照/呂妍庭攝)

臺灣近幾年來,每逢春節,總是相當「迷信」於抽「國運籤」,或於除夕,或於大年初一,擲筊而禱,以卜來年國運盛衰,在全省各大廟宇均有舉行。

籤詩數目,各有不同,有百籤、60籤、30籤、28籤不等,從上上到下下,各有吉與不吉。籤詩的內容,也各自不一。抽籤本視機率而定,所以各大廟宇所抽卜的吉凶不一,準或不準,都屬「後見之明」,原本無須在意。但因抽籤之前,必先連擲3個「聖筊」,獲得神明「認可」之後,方能進行抽籤,故此頗沾有神秘的氣息,爲許多人所津津樂道。

臺灣各大廟宇,臺南北門南鯤鯓代天府的籤詩是最受關注的,原因是12年來,始終沒能抽到好籤,甚至有一年,一連擲60筊,都未獲神明認可,從機率上說,更屬罕見,因此也被認爲是「最精準」的,每年初一的「抽國運籤」,都被視爲頭等大事。自古以來,以「神道設教」,本就是中國傳統,但時至今日,已未必值得憑信,可習俗如此,也未嘗不可略爲申說。

籤詩內容,基本上都是以中國歷史上的人事爲主,下附詩句,而別其吉與不吉。籤詩與傳統詩句相同,有時意義隱微,未必一望即知;儘管籤詩往往都有專人解籤,但其寓意如何、指涉爲何,因解籤者的文化、思想及可能的避忌,同一籤詩,可能就有說解的不同。

今年癸卯兔年,南鯤鯓代天府所抽得的爲甲寅第15籤,其標題爲「唐太宗令武媚娘賞花」,其詩云:

於今此景正當時,看看欲吐百花魁,

若能遇得春色到,一灑清吉脫塵埃。

南鯤鯓代天府是供奉「五府千歲」的廟宇,其籤詩屬「甲子籤」,共60籤,這支是「上上籤」,爲13年來唯一抽中的好籤。此籤與唐太宗朝的史事有關。

唐太宗是中國古代被認爲最是英明的皇帝之一,但凡有唐太宗的籤詩,多爲上籤;武媚娘就是武則天,爲唐太宗的「才人」,曾因其貌美,被太宗賜號「武媚」,後世就訛爲「武媚娘」,轉成其小名。太宗駕崩後,依慣例入感業寺爲尼,後來被高宗李治看上,被封爲「昭儀」,後來復立爲皇后。高宗體弱多病,武則天垂簾聽政,並稱「二聖」,逐漸獨攬大權。高宗薨亡,雖有中宗、睿宗繼立,但一切朝政,皆聽其作主,最終則於西元690年,改唐爲周,自號「則天大聖皇帝」,改名「武曌」,成爲中國唯一被正史承認的女皇帝。但武則天雖精明能幹,但手段厲烈,故此後世對其評價不一。

本籤詩爲「唐太宗令武媚娘賞花」,從籤題看來,武媚娘是武則天尚未稱制時候的名號,而又有唐太宗領銜「令」之,因此,解籤的重點,不能放在後來的武則天身上,而應從「唐太宗」入手,因而其中最耐人尋味的問題,就是「誰是唐太宗」了,但是,在歷史或傳說中都找不到相關典實,所以在索解上就相當爲難。

儘管如此,武則天與「賞花」的關係,倒是有相當豐富的傳說。北宋人高承在《事物紀原》一書中,就記載了武則天與牡丹花的關係,一直流傳於後世。其故事大抵是說,有一年冬天,武則天到宮庭花苑遊賞,可隆冬時期,百花凋萎,一時不忿,便詔令百花齊放,但是唯有牡丹不肯開花,武則天大怒之下,就下令將牡丹花貶到洛陽,所以後世洛陽的牡丹,聞名於天下。至今每年4月牡丹盛開時,洛陽市都還會舉辦「牡丹文化節」。

高承的記載頗有神奇的色彩,以故後世常有流傳。清代中葉的李汝珍,更利用這個傳說,創作了100回的《鏡花緣》,將這一傳說渲染得更爲神妙。主要是在描繪武則天一時酒醉,寫了首詩,「明朝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放,莫待曉風吹」,天上職司百花開放的百花仙子,正在與麻姑下棋,衆花仙尋找不到,不敢違抝,紛紛奉旨下凡開花,而牡丹仙子遍尋百花仙子而去,因此晚到。武則天見百花一夕之間奉旨開花,龍心大悅。武則天自認「因素喜牡丹,尤加愛護:冬日則圍布幔以避嚴霜,夏日則遮涼篷以避烈日」,理當先百花而開,卻姍姍來遲。非常忿怒,便下令用火燃燒,說也奇怪,竟然也都開了花,這就是後來盛傳的「焦骨牡丹」、「枯枝牡丹」,但仍將她貶到洛陽。其後,天帝以百花仙子錯亂陰陽,「呈豔於非時之候,獻媚於世主之前」,就將百花仙子連同99位花仙謫降凡塵,需遍歷海外,遭險逢難,方可完劫,就成就了《鏡花緣》一書。

牡丹花是唐朝的「國花」,周敦頤《愛蓮說》稱:「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當時有「花中之王」的美稱。牡丹花花瓣多重,花蕊碩大,紅、粉、紫、白、黑,五色繽紛,也被稱爲「富貴花」,是中國繪畫、刺繡、屏風上常見的花卉,一般於早春時開花。但是,早在唐朝時,就已經有人發明了「以火逼蒸」的栽植方式,能讓牡丹花在隆冬時也開花綻蕊,唐人段成式的《酉陽雜俎》就記載了,「常有不時之花,然皆藏土窯中,四周以火逼之,故隆冬時即有牡丹花」。這一個傳說,應該還是有所本的。類似的傳說,也可見於八仙中韓湘子「能開頃刻花」的傳說,也是在隆冬雪夜,韓湘子用了「逼蒸」法,讓牡丹在一夜之間就盛開了。

因此,「武則天賞花」就成了歷史典故,在詩籤中也偶爾出現,如香港奉祀漢代神仙黃初平的「黃大仙」籤詩21籤,就有「武則天賞花」的「中吉籤」,「天外紅霞如抹錦 檻邊桃杏鬥新妝,盈眸煙熳誰居首 美酒頻斟且酌量」。但是,這顯然與「唐太宗令武媚娘賞花」不同。想來是當初制詩籤的人,不是誤用了典故,就是別有所指。

從詩簽上看,「於今此景正當時,看看欲吐百花魁」,是指今年時景佳妙,牡丹爲花中之王,將是呼之欲出的了;「若能遇得春色到,一灑清吉脫塵埃」,而春色已到,必然能得脫塵挨,成爲寶島之主(王)。如果就臺灣未來一年的經濟局勢而言,當然是很可以期待的;但是,衆所關注的,恐怕還是在2024年的總統大選,究竟是誰可以出線的問題。

2024年總統大選,日期是在1月13日,而春節則要遲至2月10日,也還在兔年之中,正符兔年期限。目前臺灣政壇上最具有厚望的,無非侯友宜與賴清德二人而已,是則,「一灑清吉脫塵埃」,就顯然不可作尋常語看待,應是另有玄機了。

「灑」者,掃也,洗也。「吉」者,德也,故「清吉」即「清德」。換句話話說,能出塵埃者,必然已先掃洗(掃除)「清德」,然後終將達成。2024年的總統大位,恐怕已是暗藏於詩籤之中了。

然則,籤題的「唐太宗」到底是誰?民主時代,有誰能令「武媚娘」乖乖聽話去「賞花」呢?武則天打回原形,亦不過一武媚娘而已,也唯有全臺灣的「民意」可以當之。唐太宗誰也?當然就是臺灣的2300萬人民了。

「子不語怪力亂神」,詩籤之說,未必可信,解說者固能言之成理,也未必精準,究竟未來鹿死誰手,還是得有事實驗證,且待2024再予論斷。

(作者爲退休大學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