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美國的算計一點不模糊(賴榮偉)

(示意圖/達志影像)

美國國務院更新網站上的美臺關係「事實清單」(Fact Sheet),移除「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不支持臺獨」等舊版用語,新版增加「基於臺灣關係法、美中三公報和六項保證的長期『一箇中國』政策」。

有論者以爲此乃臺美關係的重大改變,以「刪除法」來表態美國對臺灣的歷史與國家地位,其不再認同中共故意以「一箇中國原則」混淆美方「一箇中國政策」,以免國際社會錯認臺灣屬於中國的或中華人民共和國。論者甚至以「夥伴關係」更似兩國盟友的關係來形容雙方的根本性改變,而美國的此根本性改變也會帶動其他國家的跟進。然而,「夥伴」當然不等於正式國家間的盟友;夥伴關係的正式程度以及領域性質其實都很彈性,即使談合作也可能不涉及軍事,況且所謂的合作程度又是多少?因此,前述會不會太低估美國長期以來經營「戰略模糊」的智慧?他國的跟進之說會不會又太瞧不起他國在現實中求生存的自主性?

新版仍以「強健的非官方關係」來形容臺美關係,但不論是「夥伴」、「強健」所關切的還是在投資、公衛、半導體、關鍵供應鏈、科技、教育和進步的民主價值等低階政治(low politics)議題,換言之,並非當前臺灣執政菁英所期待的主權、領土等高階政治(high politics)議題。

在美中臺關係的整體規劃上,美國持續協助臺灣扮演「境外製衡者」的角色,企圖對中國大陸發揮「延展性嚇阻」效果,以達「推諉卸責」的規劃。

「境外製衡者」的策略,說到底,就是美國在「維持全球領導地位」以及「減輕成本負擔」之下的權衡選擇。在嚴峻的財政制約以及軍費開支得更有效率的情況下,美國必然希望全球佈局更靈巧。承此,美國透過軍事、提升臺灣「國家屬性」等作爲來提升臺灣實力,令其作爲制衡中國的「責任承擔者」。

不過,「境外製衡者」的策略本身就有「推諉卸責」的算計。美國透過該區域相關國家來承擔抗衡責任,本身就可置身於外「坐享其成」。美國的好處在於,一方面由別國來承擔衝突的風險,自己可減輕成本與坐享其利;另一方面,當北京與責任承擔者捲入衝突時,情勢將有利於華府;最後,當美國同時疲於因應全球不同對手(比如大陸、俄羅斯)時,推諉卸責有助於減少威脅,以便「各個擊破」。

觀察美國的「推諉卸責」的作法,一方面美國仍會尋求與大陸建立良好的外交關係,將禍水引至責任承擔者(如日本、臺灣、澳洲等)身上;另一方面,美國也會與責任承擔者保持距離,因此,不難想像美國提升臺灣的「國家屬性」,滿足臺灣的「國際性」願望,卻又強調臺灣乃「非官方」、「政治實體」。

對華府而言,兩岸關係最好繼續維持「鬥而不破」,然後以相對模糊的方式存在方有利自身利益之達成。以兩岸關係糾葛之深,主權問題短時間難以解決,兩岸的膠着有利美國以戰略高度之姿牟取自身利益。更現實的是,華府得處理的國內外難題相當多,包括經貿以及諸種區域性或全球性安全議題,華府仍須與北京維持合作關係。若真與北京敵對,美國勢必得全面承受大陸的不合作代價。「減少威脅」以待「各個擊破」纔是美國全球佈局下的該當之舉。

美國政府並不會希望因臺灣觸及紅線,而甘冒與大陸對抗的風險,儘管從川普到拜登,臺美關係的檯面上發展似乎有對臺灣執政者加到分,但從來不代表華府會願意甘冒因力挺蔡政府走激進臺獨路線所招致的風險。

臺灣必須清醒地理解到華府政策的「避險」與其深受制約之處。華府的「劍指中國」有其後設基礎上的實用主義精神,換言之,中美間並非一定完全的「零和遊戲」。臺灣執政者務必深思熟慮,若全面壓寶美國,必然在依賴下失去主動性,不僅過程中處處受限大國的干預,冀望的結果亦懼非預期;與其忐忑不安,深怕「賠了夫人又折兵」,何不操之在我,好好面對兩岸當前兩岸緊密的經濟與社會交流現實,思索如何有建設性地建構兩岸關係的和平與發展。(作者爲龍華科大助理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