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臺灣在戰爭危局中的上策(沈迺訓)
美國在開戰前首要思考的,必是願不願意接受爲了臺灣接受航母被擊沉的結果而不選擇核反擊,選擇不核反擊也會招致美國國內民意強大壓力。圖爲美軍航空母艦雷根號。(摘自航空母艦雷根號臉書)
近期政府擬修正《全民防衛動員法》引發非議。如是爲因應日益嚴峻的國際局勢而修改法案,本是無可厚非。與之對照者,中共在去年底完成《預備役人員法》修法,將預備役年齡涵括至 18 歲至 60 歲的男性。兩相比較之下,此次《全動法》擬將16歲~18歲多數尚在求學階段的男性動員造冊,省略教育部與家長、學子的政策溝通過程就驟然實施,造成家長與學子羣體恐慌進而質疑,誠屬自取其咎。
與之關聯者,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與日本智庫「笹川和平財團」接連發表兵棋推演報告,一改過去多次中國有利的兵推判定,皆推估臺灣在美、日協防下將「慘勝」中共。
其在極端情形的戰損呈現一旦美、日協防,美、日、臺共損失744架戰機、52艘軍艦、26200人傷亡;中共則損失252架軍機、含兩艘航母在內的156艘軍艦與近4萬共軍傷亡。
但兵推終究只是假設,不能完全替代現實。例如,兵推的想定就與國防部長邱國正迴應「中共2周內拿不下臺灣」疑問時表達「不只2周、奉陪到底」的意涵不同。日本智庫兵推結果顯示,戰事將在2周左右結束,「才」取得三國聯軍慘勝的戰果,而邱國正則認爲臺灣可以撐不只2周(原意應指臺灣獨立作戰)。顯然不是邱太過樂觀,就是日方智庫太悲觀。
再者,兵推只能假設軍事行動的結果,並不能更動戰爭是服務於政治的延續此一本質,意即當前的美日高層以及臺灣,是否願意接受兵推的結果決定冒險一戰?兵推報告在媒體宣傳稱爲美日臺慘勝,然而美方需付出超過萬人的傷亡,日方2500人傷亡,臺灣1.3萬人傷亡。美方的損失將是越戰以來的首度嚴重戰損;而臺灣人民是否願意接受如此傷亡數字,間接默許支持政府走向開戰?
美國軍方曾形容韓戰與越戰是美國在20世紀打了兩場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進行了一場錯誤的戰爭。原因在於,兩場戰爭的相同之處是皆讓美軍付出數十萬傷亡的結果。然而並非美國不願意戰爭,而是兩場戰爭所欲達成的政治目標是否符合美國利益。此是在越戰之後,美國再也未和擁核大國有直接、間接交戰的重要因素。
日本智庫未提及部分,CSIS報告則推估美國將損失2~4艘航母。「擊沉美國航母意味着核戰」,此一假設不一定實現,但當中共航母遭擊沉的同時,就不能指望中共會「自我設限」不攻擊美國航母。反之,當美軍航母遭擊沉時,如選擇不以核武還擊,美國在國際的軍事威信大幅滑落將成必然。
除非美國願意爲臺灣開啓核戰、第三次世界大戰,否則美國在開戰前首要思考的,必是願不願意接受爲了臺灣接受航母被擊沉的結果而不選擇核反擊,選擇不核反擊也會招致美國國內民意強大壓力。如此則事前就需考慮美軍航母艦隊參戰與否,不參戰則戰局恐倒向對中共有利的結果。
回到臺灣,兵推結果顯示,即便美、日援臺,臺灣基礎建設損失不計也要傷亡1.3萬人。但兵推與邱部長沒說清楚的是,一旦美、日不照兵推假定援臺,臺灣堅守下的傷亡會放大多少?能撐過2周?這些結果當下臺灣人民可以接受?
多數選擇避戰者並非失敗主義者、投降主義者,而是這是一場事先就可預期的傷亡代價極大的賭注,且還要美、日願意損失上述傷亡戰損纔有所謂的「慘勝」可能,而這是臺灣單方面無法決定的。尤其看到近期俄烏戰爭中美軍與北約軍隊遲遲不願下場的畫面,原因正是沒有一個國家願意冒險與擁核大國開戰,美、日對上中共同樣要面臨此一境地。
上個世紀初,日、俄兩國爲了爭奪中國東北利益在內的東北亞霸權地位,竟在第三國中國境內開戰。同理,一旦臺海發生戰爭,臺灣寶島將淪爲21世紀的日俄戰爭翻版,差別只在於美軍選擇自己下場,還是提供武器消耗中共,本質上仍是霸權保衛戰。
臺灣不應將己置於中美的大國利益角力戰場,不只該避免兵推慘勝結果的發生,更不應寄望美、日協防而自恃強大,透過政治解決兩岸困境纔是臺灣人民最上策之選。
(作者爲自由撰稿者)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