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看世界》長期博弈:中國的南海利益和策略(王梓元)
菲律賓新政府上臺後借用南海問題鞏固美菲同盟,試圖提升菲在美國印太戰略佈局中的地位,這一信號旨在威懾中國的南海行爲,但並不必然致使美國直接介入中國與菲律賓的衝突。(圖/菲律賓海軍)
隨着中國經濟持續發展和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南海問題在中國對外關係議程中的重要性日益上升。這一趨勢在2010年以來越發明顯。西方的一些觀察家曾將中國的南海政策刻畫爲「遲緩的進取」(creeping assertiveness),意指中國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就在逐步加強在該地區的安全存在。這一概括未免過於籠統,因爲中國在南海行爲背後的動因是複雜而多變的。
結合2010年以來中國在南海地區的考察來看,中國在南海地區追求的利益較爲特殊,其內容並不限於維護能源供給線等物質需求。中國的策略則聚焦於維護基於主權原則的特殊權益同時盡力避免衝突升級。
首先,中國在南海地區的利益摻雜了安全、聲望等多重因素,而經濟因素並不必然發揮主導作用。中國在南海的主權聲索起於1930年代中國針對西方列強(尤其是法國)所進行的主權宣示,著名的「九段線」就誕生於這一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繼承了這一領海主張,並在1970-2000年之間不斷強化對於南海區域的行政力量。本世紀初,中國堅持「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原則與南海主權的其他聲索國維持了平穩關係。隨着中國實力的迅速提升和中國周邊環境日益複雜,中國捍衛能源安全等發展利益的需要也在上升。不過,相較於臺灣問題等直接威脅中國安全利益的事項,南海問題並未對中國構成迫在眉睫的安全威脅,從歷史和現實來看,中國對這一區域的訴求不僅是出於長期的安全需要,還涉及中國大國地位的聲望。
基於安全和聲望方面的考量,中國在南海地區聚焦於長期博弈。2011年前後美國高調宣示「重返亞太」和亞太「再平衡」政策,菲律賓和越南則藉機在南海升級與中國的主權爭端。中國採取了後發制人的應對策略,以經濟制裁、海上執法和外交壓力等手段多管齊下,既在國際上伸張了中國的主權,又鞏固了中國在南海的軍事存在。這一波危機以2015年中國完成島礁建設而告一段落。
此後菲律賓和美國國內政治的變化致使其利益重心偏離南海爭端。如今,菲律賓新政府上臺後借用南海問題鞏固美菲同盟,試圖提升菲在美國印太戰略佈局中的地位。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也重申了美國對菲律賓的安全承諾。這一信號旨在威懾中國的南海行爲,但並不必然致使美國直接介入中國與菲律賓的衝突。
菲律賓利用美菲同盟強化其南海主張的意圖也並不必然能夠強化其實力。中國可繼續採取當前的「切香腸」策略,通過海上執法等非軍事手段強化對南海區域的實際控制,利用局部區域內的力量優勢伸張南海主權。美國推動區域內的同盟化已然成爲長期趨勢,作爲美國的傳統盟友,菲律賓等國必然藉助這一趨勢來加強自身與中國的談判能力。
中國應致力於同美國進行長期博弈,同時在領土爭端中採取靈活多變的策略力圖實現短期內的收益。事實上,管控與中國的競爭亦符合美國的利益。因此,中國理應維持主權聲索力度同時避免事態升級,以期形勢向着有利於中國的方向發展。在未來,美菲同盟內部的分歧以及中國在南海的執法能力持續增強等因素都將有利於中國的主權聲索。
(作者爲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講師)
(本文來源《海外看世界》,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