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看世界》中美科技戰:圍堵與打破圍堵,哪個更難?(周方銀)

中美科技戰可能像中美貿易戰一樣,並不能簡單地分出一個勝負,而陷入較長時期的僵持。(圖/先探投資週刊提供)

2017年以來,中美戰略競爭明顯升級,競爭的重點領域也在變化和轉移。當前,美對華戰略的核心越來越聚焦於經濟領域。中美誰在經濟方面取得更好的表現,直接影響雙方長期競爭的經濟基礎和戰略資源調動能力,影響雙方在國際上吸引追隨者的能力。

中美經濟競爭的一個特點是,貿易問題的重要性在下降,科技競爭變得日益重要,成爲美國圍堵、打壓中國的重點。在大國戰略競爭的歷史中,科技競爭從未被賦予如此高的重要性。美國試圖在高端晶片產業包括晶片製造、晶片設計軟體等方面對中國「一劍封喉」,中國則以非常大的力度推動解決「卡脖子」問題。科技戰之所以成爲中美戰略競爭的一個焦點,其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美兩國在產業鏈、技術鏈方面高度依賴、難以切割的現狀。如果沒有這樣一種深度相互依賴,對美國來說,實現單方面的「脫鉤」應該不是很困難的事情。

中美科技戰的現狀是,美國以非常大的決心和力度推動中美科技脫鉤,以及對中國的技術封鎖,中國則並不想與美國主動「脫鉤」,但也不能不認真應對某些領域脫鉤的可能性,並對此預作準備。在中美科技戰中,一個關鍵性的問題是:是美國圍堵中國更難,還是中國打破圍堵更難?

從技術方面來說,由於技術在國際上的擴散是一個自然的趨勢,加上中國有14億人口,是僅次於美國的經濟大國,有巨大的國內市場和龐大的工程技術人才儲備,以及不少國際一流的高技術企業,中國總體上有相當強的技術研發能力,中國的產業結構還在繼續向中高端攀升,很多國際上的高技術公司對中國的市場難以割捨,因此,美國很難對中國進行全方位的技術封鎖,而只能選擇少數關鍵領域對中國進行封鎖。這些領域的特點是:具有很強的技術壁壘、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具有非常強的不可替代性、可以通過控制少數關鍵企業和管制少數關鍵設備的方式對中國進行有效的限制。

從目前看,晶片產業是最符合這些要求的領域,這也是美國對中國打擊的重點。在高端晶片領域強行對中國進行打壓的做法,會擾亂國際產業鏈和供應鏈,也會給美國帶來不小的代價,畢竟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晶片消費市場,半導體領域的任何高技術企業如果完全放棄中國市場,對其影響無疑是很大的。

從國際關係方面來說,脫鉤與反脫鉤、圍堵與反圍堵、封鎖與反封鎖的效果如何,主要取決於以下幾方面的因素:

第一,美國國際號召力的大小,這是影響其他國家是否追隨美國政策的一個重要因素。總體上,相比於冷戰後的大部分時期,當前美國在國際上的號召力並不是處於很高水準。

第二,美國需要動員多少個國家纔能有效地對中國進行技術圍堵。如果只需要動員三五個國家,這應該還在美國的能力範圍內;如果需要動員二三十個甚至更多的國家,進行短期的圍堵也許美國勉強能做得到,但從長期來說很難有效地持續。美國需要動員的國家數量越大,就爲中國打破圍堵留下了越多的選擇和機會。

第三,配合美國對中國進行技術圍堵是否符合他國利益。美國是出於維護其全球霸主地位的目的對中國進行技術圍堵與封鎖,但其他國家這麼做的理由是什麼?除非美國能對相關國家提供足夠的利益補償,他國配合美國一般不能帶來利益,反而會有不小的利益損失。

第四,中國能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其他國家的選擇,特別是中國如何發揮出自身的影響力。在這個方面,中國可以通過展現自身的開放性、發生龐大消費市場的吸引力與議價能力,與他國進行符合雙方利益的合作,也可能對反華行爲進行有力反制等方式發揮影響。

從長期來說,美國發動高強度對華科技戰,要承受在國際上損害自身公信力、號召力的風險,還要承受不小的經濟代價。美國的科技圍堵政策在短期會產生不小的結果,但隨着中國加大技術研發和在國家上爭取他國合作的努力,美國做法的邊際效果呈下降趨勢。中美科技戰可能像中美貿易戰一樣,並不能簡單地分出一個勝負,而陷入較長時期的僵持,美國難以實現其預想的目標,但也不輕易放棄其政策努力。(作者爲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本文來源《海外看世界》,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