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電影爲啥在中國沒人看了?觀衆:拒絕“剩飯”和政治正確
文章開頭來做個小調查,你最近一次去電影院是啥時候看的?是什麼電影?是哪一國的?五六年前,這個問題的答案很可能會是《速度與激情》《復仇者聯盟》《奇異博士》等大場面的好萊塢大片,但今天的美國大片,似乎已經很難再打動中國觀衆了。
中國電影數據信息網顯示,最新上映的電影票房前十里面,美國電影只佔了3個,穩居最後三名。要是放在以前,漫威出品基本是跟高票房是掛鉤的,《美國隊長》、《鋼鐵俠》、《雷神綠巨人》、《死侍毒液》這些IP出一個火一個,但現在基本都賣不太動了,包括前年的《阿凡達2》也是打了情懷的擦邊球。
好萊塢電影的流行
好萊塢電影是怎麼在中國火起來的?又爲什麼逐漸被中國影迷所拋棄?
這要追溯到2012年,這一年的《復仇者聯盟登》亮相第二屆北京電影節,鷹眼飾演者傑瑞米雷納到現場爲新片打call,最終斬獲了5.67億票房,也讓美國電影界看到了中國市場的前景。2013年的《鋼鐵俠3》是首部在中國舉行全球首映禮的好萊塢影片,電影在內地收穫了6.5億的票房,佔了其全球票房的1/6。
從此之後,美國電影投資者才真的意識到中國電影市場的“真香”,在中國內地上映等於從地上撿錢。2014年《變形金剛4》來了,在國內狂攬了19.77億元的票房,成功超越了美國本土的票房成績。
更有意思的是,這部電影在中國的宣發費用只花了300萬到500萬美元,對比美國本土1億的宣發費,超高的回報率使得好萊塢大片更加洶涌的涌入中國市場,並且更加捨得砸錢做宣傳。
從2015年開始,各種美國電影走進中國影院,幾乎都是賺得盆滿鉢滿。當然,美國電影受歡迎的另一個原因還是因爲質量確實比較能打,劇情緊湊而且是一波三折,要素豐富,熱點爽點、笑點都有,對比之下,國產電影被擠得幾乎沒有生存空間。
2016年,中國影院上映的影片總數達到了471部,其中進口片佔了90部。全年累計票房是455億元,國產片和進口片的票房分別是266億和190億,國產片險勝。
但是注意,2016年進口片的數量只有國產片的1/4,可以說國產電影的票房成績很大程度上是靠數量堆起來的。
2016年國產片與進口片佔比
因爲好萊塢影片票房佔了進口片票房的85%,當時只有《美人魚》、《湄公河行動》、《澳門風雲3》等幾部國產片可以和好萊塢電影掰掰手腕,在那個時候,很多本土新片爲了票房可以好看點,紛紛選擇在了國產電影保護月上映,這個是指一般6月到8月上映的外國電影在中國大陸會有不同程度的延期,這段時間被媒體和業界稱爲國產電影保護月。
但也是從這一年開始,國產電影發力了。2017年《戰狼2》上映,儘管口碑上出現了兩極分化,但最終還是以56.8億元的票房和1.6億的觀影人次創造了多項市場記錄,打敗了同年《速度與激情8》的26.7億元的票房。
時間來到了2019年,可以說是好萊塢電影在中國最後的輝煌了,這一年《復聯4》在中國定檔上映,迪士尼舉辦了漫威影業在華最盛大的首映禮,美隊克里斯埃文斯在內的四位主演以及導演羅素兄弟悉數到場,又找了各種的門戶網站、直播平臺、視頻網站合作推廣,就連電梯間、地鐵站都貼滿了廣告。
在大街上隨便抓一個年輕人都知道《復聯4》馬上就要上映了,在鋪天蓋地的廣告轟炸以及情懷助攻下《復聯4》豪取了42億票房,成爲了好萊塢大片在中國的票房天花板。
好萊塢電影的潰敗
《復聯4》之後,再也沒有一部好萊塢電影能達到這種高度了。爲什麼短短十幾年時間裡,好萊塢電影的口碑和票房就雙雙崩塌了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好萊塢叫好又叫座的電影越來越少了,有票房、號召力的差不多都是些老IP,但老IP們也逐漸乏力。
大家可以看一下這張圖,這是最近20年熱門的好萊塢大片,發現什麼問題了嗎?除了《阿凡達》和《泰坦尼克號》以及《冰雪奇緣》之外,剩下的所有電影要麼是續集,要麼是動畫真人版,要麼是IP再開發。
《復聯》拍到了4,《終結者》拍到了6,《速度與激情》拍到了10,在好萊塢的熱門電影裡,新的原創IP基本已經是絕跡了。
這個從投資方的角度講其實很好理解,因爲這些被市場驗證過的IP掙錢概率是嘎嘎高,但對於觀衆來說這個就是審美疲勞以及是炒冷飯了,炒一兩回也就算了,炒七八九十回,你看還有多少人買單呢?
不過拍續集也不是不行,關鍵是這電影情節越來越套路化和模式化,比如在好萊塢影片的影評下,總會出現這麼幾個評論,一看片名就能猜到電影要講什麼,看了不到5分鐘就可以預測後面的結果了。
都說韓劇有三寶,車禍,癌症,治不好。那好萊塢大片也可能有三寶背叛,失憶,死不了。
第一幕是朋友背叛,盟友重傷,導師死去,我獨自一人踏上了復仇的道路。
第二幕是失憶,我是誰?我在哪?發生了什麼事?揭開重重迷霧,我發現了一個驚天陰謀。
第三幕,死不了,父母遇害,妻子被殺,我中槍墜樓,所有的人都以爲我死了。
總之隨便幾個元素結合一下,都能套上幾部好萊塢大片了。
中國與全球電影市場票房
有一個說法是,現在的好萊塢只想着怎麼樣才能以最小的精力和代價去騙到觀衆口袋裡的錢,這樣一來,好萊塢大片的質量和票房坍塌也就在意料之內了。
好萊塢電影被冷落的第二個原因是強行政治正確。早期的好萊塢大片很熱衷於體現“個人英雄主義”,《007》,《漫威》、《超級英雄》,甚至是《2012》這種災難片最終都拍成了個人拯救世界。
然而最近這幾年好萊塢電影又開始和“膚色正確”給槓上了。
最新的《變形金剛7》的女主角是全新的黑人女郎,這個消息公佈之後,美國媒體和許多黑人權益機構完全是紛紛叫好,美國媒體認爲,終於扔掉了以往變形金剛中的那些搔首弄姿、令人作嘔的金髮白人女花瓶。
比如《小美人魚》去年5月份在中國上映,背靠安徒生童話這樣膾炙人口的ip,該片從3-4月份就開始了大規模的宣傳,結果效果很不錯,對內地觀衆起到了很好的勸退作用,電影最終只收獲了2600多萬元的票房,國內觀看人數爲71萬人次。
本來這事也就過去了,觀衆覺得這部電影不好看,可以選擇不去看,只是沒想到美國媒體好像被踩到腳一般,不少美國媒體就《小美人魚》的票房撲街這件事,大肆批評中國觀衆審美降級,甚至企圖給我們冠上“歧視”標籤。
好傢伙,直接一頂大帽子就給你扣下來了,這年頭中國觀衆連不看美國電影也要自我反省了嗎?中國觀衆就是覺得黑色小美人魚不好看,都要被教育需要提高審美嗎?用美國的政治正確來教育中國觀衆,這不就是妥妥的霸權洗腦嗎?
關於《小美人魚》票房低迷的原因,人民文娛曾經用這樣的一句話來評價,這樣不合適的演員出現在不合適的位置。
其實拋開電影本身不說,當你聽到美人魚這個詞的時候,你腦海中浮現的形象必然不是女主這樣的,不是批評女主演技不好或者醜,但是她不符合國人對美人魚的想象。
換位思考一下,有一天爲了一句“政治正確”,中國看到這樣的楊過和小龍女,會是多可怕。
對於這部《美人魚》,除了中國觀衆,其他國家的觀衆也有很多是不買賬的,除了北美地區的票房比較高以外,其他地區都反響平平,而在亞洲市場就更慘淡了,連500萬美元大關都過不了。
最扎心的還在後面,《小美人魚》的故鄉是丹麥,而該片在丹麥的票房僅僅是77.6萬美元,甚至還不到中國市場的1/4,德國網友順便補上了一刀,在上映之前就打出了0.7分的超低分,而滿分是10分。
甚至還有網友調侃,這部電影還是居然沒有脫離美人魚是女性的舊思維,這是典型的不夠政治正確。
好萊塢電影起點很高,但這麼多年一直都在吃老本。更膈應人的是質量沒進步就算了,還經常夾帶“私貨”,而且強行道德綁架,那就只能迎接觀衆的怒火了。
而且比票房滑鐵盧更可怕的,其實是人們對美國文化的評價正在急速下滑,以前美國的電影裡,美國人一個人打一個師,單挑外國人,拯救全世界,大家並不會覺得離譜,可放到現在呢?再這樣拍大家只會不屑地嘲笑道:有那本事,不如先救救舊金山隨處大小便的流浪漢吧。
以前我們一聊起美國,那就是民主自由、美國夢;現在我們聊起美國,第一印象就變成了流浪漢、到處都是癮君子和槍戰,還有誇張的種族歧視和上百個性別。
這種潛移默化的認知改變纔是最可怕的,意味着美國這個國家的整體形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文化霸權已經出現了難以挽回的崩塌。
中國觀衆正變得越來越不好糊弄,不好綁架了。好萊塢電影要是想重新支棱起來,還是要拋棄那些快餐式的流水線作品。
最後,不論是國產片還是進口片,只有真誠的作品才能打動觀衆,好作品不會被埋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