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老師的五個特質
我們帶着共同的熱望,一起求索如何成爲好老師。
蘇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好老師的四項標準:熱愛孩子;精通他所教學科據以建立的那門科學,熱愛那門科學;精通教育學、心理學;精通某項勞動技能,是這項工作的能手。蘇霍姆林斯基對這些標準都做了精闢闡釋,同時他用大量案例向我們證明了這些標準在教育教學實踐層面的巨大意義和價值。他認爲校長首先是一名教師,其次纔是學校管理者,他把自己定義爲“教師的教師”,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好老師的美好面貌和基本特質。同時,他多次用大篇幅的文字介紹他如何指導和培養教師,帕夫雷什中學的每位教師都有怎樣的美好特質,以及這些特質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具有怎樣的價值。
我不斷地閱讀這些文字,腦海中浮現出帕夫雷什中學的優秀教師羣像,在感佩之餘,聯繫我自己的校長生涯,與其說是我在指導和培養教師,毋寧說是我在與教師共同成長。我們帶着共同的熱望,一起求索如何成爲好老師。我也總結了好老師的五個特質。
把教師工作當作事業,而不是職業
“事業”和“職業”有區別嗎?在我看來,區別就在於他在從事教育工作的過程中是否對自己有比較高的期許,他是否渴望到達某個自己目前仰望的高度。如果他滿足於工作中不出差錯,各項考覈評估基本過關,不去追求更高的目標,就是把教師工作僅僅當成一個職業。如果他把教師工作當成事業,就會有比較明確的專業發展規劃,這個規劃路線一定是不斷延伸的,沒有終點,不會自我設限。不管他從教多少年,他一定會對自己有所要求,要求自己不沉淪,不平庸,在平凡的崗位上,不斷創造新成就。從蘇霍姆林斯基指導和幫助青年教師菲利波夫漫長的歷程中,我們不但能感受到蘇霍姆林斯基在培養教師方面的決心和意志,也能感受到被幫助的青年教師菲利波夫要做一名好老師的堅定願望。他是把教師工作當成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業去做的,否則他不可能在漫長的歲月中不斷精進,最終成長爲一名優秀教師。
耐得住寂寞,沉潛數年,打造自己的專屬教育品牌
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一個企業、一個產品,如果沒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就不能贏得消費者,更不可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佔據優勢。教育亦然。很難想象,一所好學校沒有自己的教育品牌。同樣,一名好老師也不能沒有自己的教育品牌。如果一所學校有許多“品牌教師”,我相信這一定是一所好學校。在帕夫雷什中學,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專業特長。用我們現在的眼光來看,他們每人都形成了自己的教育品牌,成爲學校的“品牌教師”。按照蘇霍姆林斯基的說法,他們都是學校的驕傲。
我常跟年輕的教師朋友們講,在職業生涯的最初幾年,一定要多方出擊,在教育教學的各個領域進行嘗試,以尋找自己專業發展的最佳方向與最擅長的領域。班級管理、課程研發、教育科研、教育寫作、課堂教學、問題生教育、心理輔導、體育活動、信息技術等,不一而足,都可以去嘗試、研究。
一旦找準方向,就要下決心在這個領域深耕打造自己的專屬教育品牌。這條路並不容易,需要耐得住寂寞,沉潛數年,術業專攻,纔會小有成就。這還不夠,還需要繼續鑽研,沿着正確的方向持續不斷地努力,如此纔可能闖出一片天地,形成自己的教育品牌。如果有一天大家談論某個領域,就自然會提到你,或者大家看到你就會自然想到某個領域,你就有了自己的專屬教育品牌。
不斷突破自我,拓展新領域
這個時代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我們如果停下自己的腳步,將無法跟上教育發展的步伐,無法應對教育實踐中錯綜複雜的局面。教育,早已不是封閉的領域——事實上從來不是;教師,也早已不是一個單純的職業——事實上這是世界上最複雜、最繁難、最精細的工作之一。因爲,我們的工作對象不是工業流水線上的標準化產品,而是活生生的人,是每個都很不一樣的人。
這給我們帶來的啓發就是:在教育工作中,有無限等待我們去探尋、去拓展的領域,自然也就有發展自己的無限可能和空間。這讓我們相信,永遠有一些東西是未知的,是新鮮的,是值得去發掘的。因此,當我們不斷突破自我去拓展新領域的時候,我們就能發現教育工作中最迷人的地方。蘇霍姆林斯基主張要千方百計嘗試,讓學生找到自己喜歡的勞動領域,把學生吸引到創造性的勞動中來,其實對教師來說又何嘗不是如此?
擁有自覺意識,主動出擊,不斷給自己創造機會
常聽一些老師抱怨自己所在學校條件一般,資源受限,領導不賞識自己,同事沒水平,覺得自己沒有發展機會。但是,機會在很多情況下不是等來的,而是自己創造的。沒有機會也要千方百計地給自己創造機會。當然,這裡所說的“創造機會”不是鑽營,而是審時度勢,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利用現有條件,尋求發展空間。其實對教師來說機會唾手可得。
比如,在教室裡,教師就是“國王”。教師開展什麼樣的課堂教學,構建什麼樣的班級文化,在學生身上施加什麼樣的道德影響,在具體的每節課上落實什麼樣的學生觀、教學觀、價值觀,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可以自行決定。教室,就是教師的“王國”,教師的陣地,教師的研究所。這裡空間雖小,但可大有作爲。而這也是蘇霍姆林斯基數十年如一日堅守課堂、從事課堂教學研究的原因。
又如,蘇霍姆林斯基反覆強調書籍的力量,倡導每位教師都要寫教育日記。而閱讀和寫作對每位教師而言,就是給自己創造機會,而且它不受地域和其他條件限制。如果我們能把閱讀和寫作當成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隨着閱讀和寫作的持續推進,我們的發展空間就會不斷擴大。當閱讀和寫作成爲我們的日常生活,每天就都是成長的日子,每天都在前行。在閱讀中,我們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豐富生命的底色,讓自己的專業底氣更足。在寫作中,我們不斷反思、審視、總結、提煉,那些看似平常的瞬間,那些不起眼的事件,都有了光澤,有了價值和意義,我們擦亮了生命中的每個日子。當我們本身站成一樹風華時,就擁有了生長的無限空間。
擁有寬廣的視野、博大的胸懷和格局,將心神聚焦在美好的事物上
有人說,教師是一種特別消耗人的工作,它長年累月消耗着我們的心神,我們的身體,直到有一天兩鬢染霜,我們的職業生涯也就結束了。的確,如果教師的生活中只有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輔導學生,不能從這些瑣細的工作中找到價值和樂趣,也不能發現並嘗試着去追求、創造教育以外的美好事物,遇到一點兒小挫折就覺得天塌下來了,那麼,教師確實就成了特別消耗人的工作。因此,教師要去尋找美好的事物,將心神聚焦在美好的事物上,讓自己充滿能量,心向明亮那方。
現實中有些老師全身心撲在工作上,他們的世界裡除了工作沒有其他,也許是無暇關注,抑或是不感興趣。也有一些老師正好相反,他們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家庭上,工作只是他們爲了獲取那份並不高的薪水而不得不完成的任務,他們盼着下課,盼着放學,一走出校門就成了另一個世界的人,教育似乎跟他們沒什麼關聯。其實,在我看來,這兩類老師都難以成爲真正的好老師。
教師從來不是一個單純的工作,教室、學校從來不是封閉的空間,我們面對的學生包括他們的家長從來不是整齊劃一的。我們必須敞開胸懷,拓寬視野,打開格局,從更高層面去理解、體驗教育工作,發現更多美好的事物,將心神聚焦在那些美好的事物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聚集能量,充滿活力,才能更好地應對各種挑戰。我們來看蘇霍姆林斯基的觀點:
多年的經驗向我們證明,有效地開展學生全面發展工作的一個最重要的條件,就是教師集體要有豐富多彩的智力生活,要有多樣化的興趣、廣闊的眼界、頑強的鑽研精神和對科學新事物的敏感性。
是的,永遠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心,對生活滿懷熱情,對教師來說是多麼重要!我的眼前閃現出這樣的場景:星空下,蘇霍姆林斯基正在和學生露營,他們點燃了篝火,講述童話故事。白天他們駕駛着小船,穿過水庫,駛入大河,去水上旅行。闊葉林裡迴盪着學生的歡聲笑語,與槳聲、水聲融爲一體。我想,當我們帶着學生體驗這些美好的事物時,教育本身便已經成爲美好的事物。
文章來源:源創圖書《跟蘇霍姆林斯基學當校長》,閆學著,教育科學出版社2024年出版。
歡迎訂閱《中國教師報》
我們一起攜手成長!
感謝閱讀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朋友圈】
來源 | 源創圖書
編輯 | 白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