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國 運載千秋】漫評:“運”載古今,詮釋“何以中國?”

(原標題:【何以中國 運載千秋】漫評:“運”載古今,詮釋“何以中國?”)

波濤盪漾,史冊留痕,大運河如一部穿越千年的史詩,見證了中華民族的歷史變遷。2014年,它榮登《世界遺產名錄》,古老輝煌獲世界認可,新篇章由此揭開。十年光陰荏苒,大運河依舊奔流不息,且在保護傳承中煥發新生。“何以中國·運載千秋”,在申遺成功十週年之際,多方聯辦的網絡主題宣傳活動於揚州啓幕,共襄盛舉,續寫這條古老河流的嶄新篇章。

守護爲先,文脈綿延不斷。作爲世界上綿延最長的人工運河,大運河承載着華夏民族的悠久記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大運河“是十分寶貴的文化遺產”,“要在保護、傳承、利用上下功夫” 。近年來,從北京通州大運河森林公園的碧水藍天,到河南開封州橋遺址的歷史探尋,從蘇州古城保護到常州利用工業底蘊打造相關場館,再到沿線各地的河長制實施和水環境監測,大運河的守護之舉取得了顯著成效。碧波盪漾,綠樹成蔭的美景再次呈現,古老的運河重現生機。這既體現了對歷史文化的尊崇,也彰顯了對後代的責任與擔當。

古今交融,文化傳承不息。大運河並非單一水道,更是一條文化之路。它連接了沿線八省市的“運河情懷”,串起了中華文明的數千年脈絡。江蘇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天津楊柳青古鎮的精緻木版年畫、淮安的“大運河百里畫廊”、杭州的舞蹈盛宴《遇見大運河》……這些文化的載體與活動,都使得大運河的歷史印記與文化精髓得以重現與承傳。藉助當代科技,如數字化雲平臺、場景再現、交互式體驗等,大運河的傳奇在探索中承傳,在交流中共鳴。這既豐富了民衆的精神生活,也爲大運河文化的傳播推廣注入了新的活力。

河流興旺,福澤沿線萬民。大運河不僅是文化的載體,更是經濟的動脈和民生的福祉。從濟寧龍拱港的自動化集裝箱港口,到南通的濠河景區,從湖州南潯古鎮的水上旅遊業態,再到沿線各地的城市更新和產業發展,大運河爲區域協調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運河“是運河兩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如今,大運河沿線各地通過綜合保護工程和文化旅遊融合發展,讓這條生生不息的活力水道更好融入當代,服務於民、造福於民。這不僅提升了人們的生活品質,也促進了地方經濟的蓬勃發展。

展望未來,續寫輝煌華章。站在大運河申遺十週年的新起點上,我們回望歷史深處,大運河自古便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通道。公元1292年,馬可·波羅自東方遊歷歸來,將他在運河城市的所見所聞帶回了歐洲,引發了西方對神秘東方的熱烈嚮往。同時期,阿拉伯商人在河畔留下的文化遺蹟,也見證了大運河與海上絲綢之路的深厚聯繫。自古以來,大運河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更是世界文化交流的橋樑。今天,這條承載着深厚歷史與文化底蘊的河流,正在以其獨特的魅力,繼續書寫新的國際交流篇章,彰顯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大運河,這條流淌了千年的河流,正是中華文明源源不斷的源頭活水之一。在新時代的征程中,讓我們共同守護好這一寶貴遺產,讓其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李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