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毓靈代表:幾代考古學家不懈努力揭示了東亞青銅文明樣貌

3月5日上午8時,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首場“代表通道”集中採訪活動舉行,邀請部分全國人大代表接受採訪。

會上有媒體提問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安陽站副站長何毓靈,這一段時間殷墟的考古成果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作爲殷墟考古的一線工作者,每天與甲骨文、青銅器打交道,在文物保護上有什麼特別的感觸?

何毓靈表示,殷墟是甲骨文的故鄉,甲骨文是目前所知的最早文字系統。以甲骨文爲代表的文字,是當下中華兒女共同的血脈,也是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的重要維繫。

“2000年底,我在前輩的帶領下,冒着零下十幾度的嚴寒和大雪,發現了一座保存完好的商代高等級貴族墓。當我們用凍僵的雙手拿着工具,清理了一件十分精美的青銅牛尊,大家都驚呼不已,爲什麼?因爲這是目前爲止殷墟發現的唯一一個牛形的青銅容器。”何毓靈說,經過四年多的努力,考古團隊揭示了3000多年前不爲人知的一個謎團。青銅器銘文表明這個墓主是亞長,科技檢測表明亞長是男性,年齡35歲左右,身高1.7米,隨葬的7件象徵着軍權的銅鉞和大量兵器表明,他生前可能是一名軍事家。在亞長的骨骼上檢出嚴重的砍傷,表明他曾英勇作戰。

何毓靈表示,殷墟是商代晚期的都城,近百年幾代考古學家的不懈努力揭示了東亞地區高度發達青銅文明的樣貌。新時代以來,他和同事取得了多項考古發現,發現數輛馬車可以並行的大道,發現了風光秀麗的大型池院,發現了可以鑄造青銅器,像司母戊鼎或者後母戊鼎的青銅做法,這些發現和研究都把殷墟的發現和研究推向新高度。8天前,殷墟博物館新館正式建成開放,館內展出了近4000件文物,用全新的理念和方法系統展現了3000多年前青銅文明的樣貌。館內設有“亞長”墓專題廳,用577件文物透物見人,把亞長的故事講給大家聽。憨態可掬、呆萌可愛的亞長牛尊正在展廳的C位,何毓靈歡迎大家到殷墟赴一場與商文明的千年之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