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光醫工系更名 副教授研發新血液流量評估系統獲專利

弘光科大醫工系副教授鮑建國(左)研發新血液流量評估系統避免肌少症獲專利。(弘光科大提供)

新血液流量評估系統,用近紅外光譜儀結合倒立機量測血液迴流狀況。(弘光科大提供)

新血液流量評估系統,用近紅外光譜儀結合倒立機量測血液迴流狀況。(弘光科大提供)

弘光科技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爲因應社會脈動,在112學年度起將更名爲「醫療器材發展與應用系」,強化各種醫學技術、醫用電子、照護應用的課程教學及研發。該系副教授鮑建國針對高齡者設計的「血液流量評估方法及其系統」,藉由偵測腿部血液迴流情形可以瞭解高齡者下肢運動功能,進而預防跌倒或靜脈屈張,甫獲得中華民國專利。

鮑建國表示,在長期針對銀髮族的觀察研究中,認識到長輩下肢運動功能是決定長輩是否能自主獨立生活的關鍵。主要是透過體適能檢測的方法評估長輩的下肢運動功能,然而,發現長輩常常會因爲當天的心情不好而不願意參與檢測,或是因爲覺得做體適能檢測很累,所以做了幾下便不想做了。

鮑建國指出,因而使得檢測數據不完整,或是因爲參與者的主觀意願而導致誤差很大,所以想到運用科學的方式及儀器,藉由客觀的測量血液循環,瞭解長輩下肢健康情況,進而預防跌倒。

鮑建國說,該血液流量評估方法及系統的研發超過五年,三年前開始進入測試階段,找20歲到80歲各年齡層受試者測試累積近200人次,才逐漸掌握正確的方法,並在兩年前申請專利,日前拿到專利證書,目前還在持續做擴大應用的相關研究。

「我利用現有的儀器做技術整合,進而申請專利。」鮑建國說,他用近紅外光譜儀結合倒立機量測血液迴流狀況。雖然這兩種設備在醫院、市面上已經在使用,但還沒有這樣的技術整合,也很少有人把近紅外光譜儀量測的腿部含氧量做爲下肢運動功能的參考指標。由於整塊肌肉組織的含氧量會隨着姿勢而變化,所以可以透過血液迴流的情形來研究下肢的健康情況。

鮑建國說,在測量血液流量時,先讓受測者站着至少3分鐘,接着利用倒立機的功能,快速的讓受測者躺下,再利用近紅外光譜儀監測血液迴流情形,如果不靠倒立機輔助躺下,過程中受測者躺下的速度不一,還會因爲使用到腳部的肌肉,致使量測結果不正確。

鮑建國強調,心臟的功能只有把血液打出去,唯靠着運動纔會讓血液迴流。假設一個剛運動結束的人要量測血液迴流量,流量就會變小,無法得到正確數值。當人的血液迴流較好,靜脈屈張風險會降低;長輩有可能因爲迴流情形很慢,造成下肢水腫,靠着儀器科學的測量,便能提早發現長輩是否有下肢血液迴流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