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果動了誰的奶酪?

曾幾何時,國內互聯網有着這樣一個共識,即所有入口幾乎都已被割據一方的巨頭們所堵死,直至不屬於任何派系的DeepSeek,以獨立之姿橫空出世。

同樣,當內容行業被普遍認爲已缺乏新鮮血液時,成立不到三年的紅果,顛覆了這一認知,用最原始的互聯網法則改寫內容產業的生存邏輯——當愛優騰還在爲會員續費率焦頭爛額時,紅果短劇用“免費短劇+看劇賺錢”的組合拳,硬生生撕開了一道血淋淋的流量裂口。

QuestMobile 數據顯示,2024年12月,紅果月活規模同比暴增551%,狂飆至1.58億,距離優酷僅有一步之遙。當內容行業還在爲抗衡短視頻而憂心忡忡時,紅果已然將短劇這種解構推向極致。

只是,現階段覬覦紅果者不在少數,從百度、拼多多、騰訊等老牌巨頭,到小紅書、B站等互聯網新貴,均在加速佈局短劇。面對多方圍剿,紅果還能一直紅下去嗎?

短劇救世主?

“付費短劇是場俄羅斯輪盤賭,可能會一夜暴富,但絕大多數劇活不過三天。”一家腰部短劇公司的陳鋒(化名)告訴光子星球。

付費短劇的困局,源於其底層邏輯的先天缺陷,作爲投流體系中的廉價供給,被各方層層榨取——如果用戶充值總額爲1億,其中的80%將直接被用來投流,而這些資金幾乎全都流入平臺的腰包。再加上微信、承製方等上下游參與者的抽成,製作方最終到手的利潤不足10%。

而用戶在反覆多次的衝動消費後逐漸“覺醒”,亦在一定程度上催化了整個短劇付費邏輯的坍縮。

在此背景下,短劇公司想要藉助平臺向上生長,無異於在流沙中建造城堡。而此番利益分配催生出詭異的產業景觀——某短劇公司三個月前推出的一部小爆款,單日充值破千萬,然而因投流成本吞噬了利潤,三個月後宣告破產。

而當其他平臺還在沿用付費買斷的“衝動消費”模式時,紅果選擇了劍走偏鋒——以免費短劇,廣告分賬的模式打破僵局。

此前,短劇行業一度困在盜版裡——只需幾元錢,用戶就能獲取數以萬計的短劇資源,幾乎涵蓋了市場上所有知名作品,且商家還承諾永久免費更新。而當付費短劇面臨盜版大山,愛優騰仍在以"會員專屬廣告"試探用戶底線時,紅果不僅短劇免費,還直接祭出"看劇賺錢"的的終極殺器。

紅果用戶陳龍(化名)告訴光子星球,從去年下載紅果開始,每週提現2元,現在已累計提現了幾十元。

但這並非沒有代價。據其透露,對於新用戶或長時間未觀看的用戶,廣告彈出頻率較低;但對於老用戶,廣告則顯得頻繁得多。“一開始我也沒有廣告,現在每看兩集就有一個廣告,有的可以看幾秒划走,有的則是看完整廣告換取一些免廣告時間。”

這套機制深諳行爲經濟學精髓,前期用“免費短劇+金幣提現”培育用戶習慣,中期通過算法動態調整廣告密度,在用戶耐受閾值邊緣反覆試探。在此背景下,用戶往往會陷入斯金納箱式的行爲閉環,難以抽身其中。

而紅果1.58億月活用戶的龐大帝國,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時間換鋼鏰"的契約之上,就像拼多多用"砍一刀"重構電商,其本質是互聯網進化史的暴力重演。證明了最原始的“用免費摧毀付費”的模式依然有效——只要足夠精準地刺中人性的貪嗔癡。

然而,問題也隨之而來——單靠廣告,紅果能否支撐起免費短劇的盤子?雖說目前紅果仍處在燒錢換增長的階段,但從長遠來看,其廣告變現模式的效果,直接關乎這筆生意的可持續性。

一位業內人士指出,相較於強制性開屏廣告、長視頻廣告,或者僞裝成原生內容的信息流廣告,基於“利益交換”的激勵廣告,其eCPM(每千次展示的廣告收入)通常更高。這是因爲激勵廣告由用戶主動觸發,天然地避免了無效曝光,廣告主也願意爲這樣的廣告分配更多的預算。

因此,儘管紅果尚未披露是否盈利,但其廣告變現模式或許比外界預期的更加樂觀。

另一方面,紅果的顛覆性,正在於重構了付費短劇這一愈發失衡的價值分配體系,從根本上改寫了行業的遊戲規則。

根據陳鋒的說法,付費短劇的收入往往依賴於上線前三天的數據,俗稱“三天定生死”。在此高壓環境下,猖獗的盜版無異於釜底抽薪,直接擊穿了短劇公司的盈利線。

而紅果的分賬模式,則大幅延長了一部劇的生命週期——首月收入僅佔總量的3、4成,且對投流的依賴程度較低,此番長尾效應,意味着一部優質短劇能像滾雪球般持續吸金,甚至“老劇翻紅”。

2024年6月,紅果短劇首次公佈分賬金額破億的消息時,整個行業屏住了呼吸。三個月後,這個數字翻倍至2億;而到去年11月,紅果分賬已突破3億大關。

但硬幣的另一面,是殘酷的篩選機制——用戶觀看時長、廣告點擊量、完播率,每一個變量都在重新定義內容的價值。這場變革的代價,是讓所有玩家不得不捲入更瘋狂、優勝劣汰的“大逃殺”之中。

錢變多了,也變得更難賺了

紅果殺出重圍的本質,是短劇行業邏輯的遷移——短劇從短視頻信息流模式迴歸內容“貨架”,而整個行業亦從低成本、高槓杆的“賭博業”,迴歸更注重作品質量和口碑的內容產業本身。

據業內人士透露,現階段短劇製作成本已經發生了劇變,從最初的十幾萬到現在,很多短劇的製作成本已經突破了幾十萬,部分精品短劇成本甚至已逼近百萬。短劇廠牌聽花島亦曾對外表示,去年的頂配已成爲今年的行業標配。

正所謂好馬配好鞍,面對精品化浪潮,紅果自然也加大了力度。

以“果燃計劃”爲例,紅果爲優質短劇提供保底分賬與流量扶持等紅利;而《2025紅果短劇創作者支持計劃》顯示,紅果將對稀缺品類和創新題材端出諸如分賬、保底最高上浮30%等扶持政策,傳遞“精品爲王”的信號。

儘管如此,經歷了這兩年起伏的陳鋒,依然未能完全放下心頭的疑慮。他坦言,短劇生態仍依賴着平臺補貼,紅果目前補貼力度尚可,短期之內大家還能靠補貼+付費活着,但能否賺錢,基本上還是看平臺的臉色,一旦補貼政策調整,公司很可能就會停轉。

更讓他擔心的是,紅果的扶持政策更偏向頭部短劇公司、廠牌,而對於那些跟不上內容升級節奏、處於腰尾部的中小型短劇公司來說,生存空間正在逐步壓縮,甚至可能會從這輪洗牌中出局。

“行業交流羣裡有人說,某些編劇已經拿到了新合同,沒了之前百分之三十分成,比例最高也才20%,普遍都降到了10%到15%。這事如果是真的,那麼我們上游以後分賬只會越來越難。”

如果說,短劇公司尚在不確定性中摸索,那麼在紅果龐大生態體系的背後,編劇們正經歷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壓力。

“紅果現在就一個字,卷。”短劇編劇三三(化名)告訴光子星球,一直以來,紅果都更青睞同劇作方合作,一般不收個人編劇直投,即便收,過稿率很很低,平臺還會根據編劇的過往作品、產能等因素進行考覈。因此,許多剛入行編劇想投番茄/紅果,都得繞道其他平臺,並留下一筆“買路財”。

而今年1月,紅果調整了投稿規則,從過去的10集初審、60集二審、100集完本的“三審”模式,轉變爲30集起審、100集完本的“二審”模式——看似精簡了鏈路,實則更進一步提升了投稿門檻。

據其透露,最初,編劇只需提交10集劇本,初審通過後即可簽約,即便後續沒過,首稿的保底報酬亦有1-2萬,多少還能安心。然而,30集的起審要求,讓一切變得殘酷——一審若沒有通過,編劇得不到任何報酬;即使勉強通過了初審,拿到2萬元保底,二審若未通過,那2萬元亦等於爲100集劇本“打了白工”。

更讓編劇們心力交瘁的是,曾經,改編番茄小說IP幾乎是編劇們通往成功的“黃金路徑”。然而,在新規下,IP改編劇本若未能通過審覈,編劇不僅會面臨“顆粒無收”的尷尬,亦無法將劇本轉投其他平臺。

在三三看來,新的投稿規則,無疑加重了編劇們的沉沒成本:“相比原創劇本,番茄小說IP改編劇本在紅果過稿的概率更高,但30集起審的風險實在太大,根本沒有勇氣去投稿。原創雖是更爲安全的選擇,但既難寫,也很難被收。”

只是,三三似乎低估了短劇編劇的“卷度”——事實上,即便是在改編領域,番茄小說IP亦在迅速被搶佔。

有編劇透露,自己上週剛在番茄找到一部劇情冗雜、信息過載的“冷門作品”,可當其費力地改編完30集劇本時,卻發現同IP的短劇已在紅果上線——按時間線倒推,原書剛發佈沒幾天,可能就已被另一位編劇選中,着手改編。

儘管理論上,在同IP的故事框架內,能容納多部短劇,但幾十本同IP劇本競爭爲數不多的坑位,這種“黑暗森林”式的競爭多少有些讓人窒息。

嚴苛的規則、極爲高壓的創作環境下,原本穩固的創作鏈條正在崩塌——編劇們不再能依賴原本較爲低門檻的創作鏈路,而必須被推向精品化“大逃殺”。而這背後,既是紅果短劇內容供應生態的逐漸飽和的體現,亦是紅果面對多方圍剿所施展的陽謀。

紅果想要長紅

急速膨脹的紅果,當下已然成爲了短劇賽道最具影響力的玩家,以至於行業發出“現在做短劇,就是給紅果當CP(內容供應商)”的感嘆。然而,紅果在“鐵王座”上,坐的並不算安穩。

這在一定程度上源於短劇過往所揹負的“原罪”——從每集必有耳光衝突的“巴掌劇”,到“車禍+失憶+重生”的敘事脈絡,短劇狂奔突進的過程中,亦伴隨着“黑暗面”。據悉,有編劇曾將同一場“扇耳光+下跪”的戲碼,套用在古裝、職場商戰、都市情感三種題材中,而數據竟全都達標。

而去年末,紅果暫停新劇上線,一定程度上亦是更高維度對於短劇的塑造——餵飽算法的同時,更要留住人性和正向價值。

另一方面,儘管紅果在短劇平臺中佔據着絕對的優勢身位,但單從產品、內容生態鏈、IAA模式來看,其打法並非不可複製。

事實上,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巨頭正在瞄準短劇這塊“香餑餑”——百度註冊了“百度短劇”商標,準備在今年大展拳腳;拼多多升級“多多有好劇”計劃,加碼補貼力度;騰訊視頻亦宣稱,會將長劇預算的10%到20%劃撥給微短劇;而什麼都在嘗試的小紅書,則在今年春節也上線了短劇免費看活動。

而今年“短劇春節檔”的冷淡觀感,一定程度上亦是各路玩家紛紛出兵,流量分散所致。

面對各方圍剿,紅果想要突圍,一方面需要因循長劇邏輯,最大程度利用自身的先發優勢和內容積澱,在短劇精品化層面,不斷同其他玩家拉開差距;另一方面則是“馴化”上下游產業鏈,加厚自身的護城河。

以“紅果劇本庫”爲例,爲避免短劇製作方大規模涌向其他平臺,紅果在加碼精品短劇扶持力度的同時,亦打出了劇本共享手牌,每日更新超100部優質劇本,承製方選中後可免費獲取拍攝授權。而前述收緊創作領域,則是爲推動短劇精品化服務。

而近日愛奇藝創始人兼CEO龔宇公開“開炮”紅果,亦牽扯出了紅果與短劇製作方“排他性協議”這一暗面。顯然,已經掌控了IP改編權、流量分發權的紅果,試圖構建的生態閉環,或許遠比外界想象的更具侵略性。

而現如今,導火線已然點燃,2025年的短劇賽道,戰局只會更加火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