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蒙智行問界M9在窒息熱浪中完成夏測 極限工況鑄就卓越性能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爲本站汽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站汽車7月16日報道 夏至的吐魯番,地表溫度超過76℃,這烈日的炙烤讓人充滿了窒息感,但對汽車試驗而言,則是理想的天然“試煉場”。測試車輛在空氣中熱浪翻滾,彷彿置身“煉丹爐”裡接受無情炙烤,不禁感慨道吐魯番的別稱“火州”之貼切。

汽車環境適應性試驗俗稱爲“三高”(高溫、高原、高寒)試驗,是在設計允許的極限環境中,考覈整車性能及可靠性。這是所有新車上市前必經測試科目,目的就是充分暴露車輛的短板以加以改進,最終關係到用戶用車中的安全性、舒適度和使用體驗。

包括華爲在內的行業領先主機廠聯名倡導以嚴謹、科學、專業、公正、規範、統一的測試原則對車輛進行科學試驗,華爲正積極參與到汽車極端環境測試國家標準體系的搭建與籌備工作。

問界M9(參數丨圖片)、問界新M7 Ultra與智界S7成爲首批參與吐魯番高溫測試的車型,併成功通過嚴苛高溫考驗。其中,問界M9在多項嚴苛測試中成績表現亮眼,以超凡的產品力和卓越的可靠性,再次證明了鴻蒙智行在高端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領先實力。

我們此行的第一站,便是造訪位於吐魯番腹地的中汽中心夏季測試場,這是汽車進行高熱測試的重地,觀摩鴻蒙智行車型在極熱環境下的測試進展。

中汽中心測試專家向我們介紹,夏季高溫測試會在極端高溫下,會對整車發動機、耐熱性、空調製冷、隔熱通風等性能進行標定驗證。

所有車型在此試驗都是一場“大考”,極端環境既是對車輛性能極限的挑戰,通過魔鬼測試的車型具備較大的性能冗餘,在交付到用戶手中後,車輛的性能,穩定性、耐久性纔會更牢靠。

如今,智能汽車具備更多的電子元器件,更復雜的運行體系。爲此,中汽中心夏季測試針對新能源汽車的特性進行了增項,包括高溫充電功率、高溫續航測試、高溫可靠性測試、空調降溫測試、高溫暴曬VOC測試等一整套測試項目,此行觀摩團隊可以見證其中一些測試。

在極高溫度下,新能源車輛充電性能是否會打折扣,智能駕駛感知元件能否頂得住高溫環境正常工作呢?這是到場參觀測試的媒體與大V們提出的疑問。

但測試結果卻讓人感到了出人意料:高溫環境下使用180kW充電樁進行充電,問界M9純電Max版電池電量從30%充至80%僅需18分鐘;問界M9增程Ultra版電池電量從30%充至80%僅需23分鐘。

而在高溫續航測試方面,問界M9的成績也同樣可圈可點:在開啓前排空調,溫度設置爲24°C,車輛載荷 152公斤的情況下,問界M9純電Max版續航里程達到630.15km;問界M9增程Ultra版總續航里程達到1181.14km。

而後參觀的是空調降溫測試環節,沒想到除了冬測極寒天氣會有"浸車"準備工作之外,這裡也會將車輛擺放至室外充分“浸車”兩個小時,目的就是真實還原用車場景,確保測試成績的嚴謹性。

空調降溫測試能夠展現車輛在高溫環境下,空調自動模式的熱舒適性。空調優先設置爲最大製冷模式,每秒採集一次實時測試數據和評價結果,實驗時長60min。

爲了保證數據的有效性,中汽中心搬出了佩戴50個傳感器的假人進行體感評價,這50個傳感器的佈置位置也是十分考究,可以充分展現人體不同區域體感舒適度,對溫度、風速、相對溼度、熱流輻射、短波輻射試驗數據進行記錄,最終構成熱舒適評價指標。

測試結果顯示:在35-45°C高溫環境下暴曬2小時後,打開空調製冷降溫,空調開啓最大製冷模式、風向居中的情況下,問界M9在打開空調15分鐘後,降溫幅度達到29°C。同時,定製空調假人模型,配合熱舒適Berkeley模型熱感覺指標測評後顯示,空調開啓最大製冷模式、風向居中的情況下, 17分鐘後,問界M9車內溫度即可達到舒適區。

除了體感溫度,車內異味也是用戶關注的重點領域。暴曬下的車內污染物釋放是重災區,現場觀摩到的鴻蒙智行車型無論何時進入車內,都不會嗅出刺鼻異味,證明了內飾使用環保健康材料,中汽中心零甲醛認證名不虛傳。

中汽中心測試報告從數據上驗證了體感上的判斷,測試中,問界M9在40-45°C高溫環境下暴曬2小時後(充分高溫浸車),打開空調,並將風量設置爲最大、溫度設置爲最低、開啓內循環情況下進行檢測,問界M9的車內甲醛測試含量僅爲0.039mg/m³,車內甲醛濃度遠低於常溫國標限值(常溫限值要求:0.1mg/m³)。

值得一提的是,中汽中心還針對顛簸路況做了高溫可靠性測試,在經過顛簸路面連續行駛600km的苛刻測試後,問界M9依舊保持着0故障,全程未出現任何異常。

經過實地觀摩測試後,深刻感受到中汽中心吐魯番高溫測試秉承嚴謹、科學、專業、公正的監督理念,測試結果權威、準確,有滿額的公信力。

我所駕駛的車型是問界M9增程Ultra版,被鴻蒙智行稱之爲“科技車皇”,是華爲在智能汽車領域秀肌肉的明星產品與技術旗艦,一定程度上重新定義了豪華SUV的產品價值。問界M9上市即爆款,6個月大定突破10萬輛,在過去數月中月交付量都超過10,000臺(2024年6月交付17,241臺),是50萬元以上上不分車身結構、不分能源形式的銷量冠軍!

在長達數百公里與問界M9爲伴的駕駛體驗中,車輛的性能以及智能體驗令我感慨豐富,包括智駕與人駕,以及車內後排休息時光。此次新疆之旅的強度比常規試駕來得要猛烈一些,覆蓋約30%的非鋪裝道路駕駛。

拿到鴻蒙智行系車型的第一要領,正確開啓試駕方式勢必是儘可能啓用智駕。上車後,我也是第一時間就是要驗證“無圖”全域智駕的可用性。

吐魯番市區及周邊鄉道縣道體驗城市NCA領航輔助功能,勢必是無高精地圖輔助,面對非機動車亂穿行的複雜路況,問界M9的領航輔助表現都很好。也能夠依靠路面標線做出精準判斷。給我最大的感受是NCA領航輔助功能頗爲強悍,全程伴隨着全車人不斷的驚歎聲,將路面挑戰一一化解。

只要你膽子夠大,瞭解它的性能邊界,並實現人機磨合且做好隨時接管心理建設後,便能夠行雲流水地隨時隨地完成智駕領航。

而後,我們來到高速場景,相對更易判斷和預知的外部環境,對於NCA高速領航輔助來說並沒有太大的難度,重點在於長時間高溫行駛該功能是否穩定運行。

測試中,吐魯番室外溫度爲35-40℃,在極熱環境下對智駕硬件工作條件有較大考驗。車頂的激光雷達可能會受到長時間暴曬,而本身在工作時也會產生熱量。

實際體驗上,我們在高速上開啓領航輔助行駛約2個小時的體驗過程中,智駕系統的表現都很順暢,自始至終並未提示過熱或是長時間工作罷工的現象。

我們可以把HUAWEI ADS智駕比喻成爲陪伴你的“隱形老司機”,任何時候只需要一鍵開啓,呼喚老司機附體幫你“開車”。而組成這名“老司機”的關鍵因素可以看作三部分:眼睛、大腦、手和腳。

1、眼睛=感知系統,包括192線激光雷達,3個毫米波雷達,以及遍佈全身的超聲波雷達+攝像頭,這組成了整體融合感知能力,識別各類障礙物。有激光雷達的參與,比純視覺更穩妥,一旦視覺系統困擾時,就用激光去測量它。令ADS智駕系統的感知能力更強,識別能力更精準。

2、老司機的大腦是“PDP預測模塊與規劃網絡”,承擔着智駕中的核心“決策”角色。它會通過感知系統蒐集到的路面信息進行判斷,告訴車輛往哪裡去,如何應對下一步操作。其中核心技術是GOD通用障礙物識別網絡,除了人、車常見的交通參與者之外,還能夠識別奇形怪狀的障礙物。

這裡埋一個小伏筆,華爲乾崑ADS 3.0全新架構將捨棄BEV,而是融合之GOD佔用大網,達到端到端技術路線後,實現更聰明更像人類駕駛的顛覆式革新表現,目前鴻蒙智行所有ADS 2.0上車車型都能夠通過OTA升級至ADS 3.0版本。

不得不感慨智駕技術的迭代真的是日新月異,當“搞代碼”的在造車領域開始發力,遊戲規則和進發方向被完全重寫了,從智能再到AI不斷沖刷智能汽車的賽道。

3、隨之而來的伺服系統,即“執行”環節,對動力、制動以及轉向的控制,就是駕駛員的手和腳,最終呈現出絲滑的車輛自行“自動駕駛”動作。

鑑定智駕能力在我看來就兩個指標:

第一,系統夠不夠聰明,華爲ADS給我的感受是很敢開,對慢行的前車,或者路口交匯處的所有人員、非機動車都能夠精準識別,監控它們的一舉一動。

第二,執行過程夠不夠絲滑協調,這一點無疑是華爲ADS的優勢,車輛眼觀六路的能力很強,條件允許果斷完成超越,進出匝道也能夠在恰當時機。

甚至會在超越大車前,提前減速,靠左讓出安全餘量,目的就是消除駕駛員的心理負擔。此外,在各大媒體測試中,華爲ADS上車的車型的AEB能力也是力壓羣雄。

智駕系統由華爲全棧自研,這是智能汽車,特別是高段位智能車PK角逐的核心領域,關係到技術制高點,品牌話語權高地的爭奪。ADS2.0已經有了強悍的性能,我更期待下半年ADS 3.0更新後帶來的全新體驗。

經過幾百公里的駕駛,問界M9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好開,或許過往被華爲的智能光芒所遮蓋了,問界M9的機械性能,駕駛品質的優勢,很容易被領先的智能化體驗或是奢華的娛樂座艙搶奪關注度。

這可是一部尺寸爲5230x1999x1800mm,軸距達到3110mm,提供三排6座的龐然大物,是市面上能買到的最大型SUV之一,但它的動態駕駛體驗一點也不顯得笨重,沒有開大船的晃悠和起伏。

這歸功於華爲途靈平臺的神奇魔力,在我看來是動力域與底盤域的有機融合,通過智能控制單元進行實時調節,適應不同路況挑戰。甚至還加入了“防暈車”模式,消除不當駕駛習慣造成的車輛闖動。

比如華爲途靈平臺具備“真魔毯”實際體驗,ADS可每秒掃描20次前方路面信息,CDC動態調節100次/秒。在檢測到前方路面有凹陷,能夠預先調節阻尼,以一種優雅姿態,輕描淡寫地化解路面衝擊。

如果你駕駛經驗豐富,不難發現問界M9的姿態時刻保持非常穩健可控的狀態,絕對是有水準的上乘之作,屬於百萬級豪華SUV所具備的駕駛品質。

行走在高速公路時,是這類豪華商務SUV大顯身手的環節,極致靜謐性,細膩的底盤過濾能力。加之後排殿堂級的豪華商務座艙,不經意間問界M9就能變身陸上公務艙,迴歸到一部善於接待貴賓蒞臨的商務SUV角色。

而低速時的靈活性來自大擺角的前輪,問界稱之爲“貓頭鷹增強轉向技術”,通過增大前輪最大轉角至41.75°,實現最小轉彎半徑5.8m,無需昂貴後輪轉向,這極大地優化了城市間閃轉騰挪的靈活性。

很多人會說新能源不能越野,因爲前後軸不能硬鏈接,前後電機各自爲政,不能形成良好的驅動能力。但在火焰山穿越中,我們驗證了新能源越野的可能。全非鋪裝道路,已經是車主們真實出遊的極限場景。從山腳一路登頂,一路化險爲夷。

越野常見兩大挑戰:

第一是路面凸起,最複雜的就是交叉軸了,爲了防刮蹭底盤,我們調高了空氣懸架,動力模式選擇越野脫困模式。封閉式的空懸調整車身高度的動作利索,也更有效的防塵。

第二是爬坡,也就是四驅系統的能力,雖然裝配的是商品車同款的公路胎,但在DATS扭矩矢量控制的運作下,四個車輪可以獲得恰當的動態扭矩分配,以保證車輛的驅動力。

極端情況下,xMotion智能車身協同控制系統還會介入,覆蓋動力,轉向,底盤,制動綜合調度,實現穩健的車身姿態控制。

通過觀摩見證中汽中心夏測工作,全天候全路況深度駕駛問界M9,愈發覺得能夠成爲50萬級智能豪華SUV的霸主可謂實至名歸,一旦發起狠來,是絲毫不留情面的。

50萬過往是中國品牌未曾踏入的價格禁區,華爲,鴻蒙智行的異軍崛起,證明了中國汽車的可能。

那就是不光可以卷價格,還可以卷品質,卷智能,佔領技術高地,用產品體驗打動你,用智能科技折服你。

目前,在汽車產業走進智能化的交叉口,華爲用強悍的研發實力,證明了智能汽車的進發方向, 依舊扮演者衝鋒陷陣,領導者的英雄角色。

這一次吐魯番之行,更是見證了即便是褪去傲人的智能光芒後,問界M9作爲一部車的本身,產品力也是足夠硬。中國企業通過原創設計,自主研發,形成了強大的向上勢力,中國消費者願意爲好產品好體驗買單。鴻蒙智行從高端豪華合資手中搶奪大量份額,真的把傳統老廠給打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