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阿富汗時代 美軍這把牛刀不適合殺雞

軍事權力無法替代具代表性、能有效治理的政府機構;穩定的社會需要和平的貿易、教育與公民參與,而不是軍隊。圖爲在塔利班分子持槍於哨點巡邏。(圖/路透社)

美國德州大學歷史學者蘇里(Jeremi Suri)近日投書《紐約時報》。作者認爲,美國擁有維持小規模軍隊的慣例,但二戰爆發卻讓美國開始追求壓倒性的軍事力量。然而,從歷史來看,軍事霸權只會讓美國捲入長期戰爭,更無法達到原先的政治目標。甚至,像阿富汗這樣的國家更需要的是有效治理的政府、貿易、教育與公民參與。換言之,美軍這把牛刀不適合這些任務,華府有必要思考縮減軍隊規模以因應後阿富汗時代的需求。

文中指出,美國在建國後的大多數時間內,都只維持規模不大的軍隊,以滿足和平時期的需求。隨着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華府決定承擔全球義務,即使在承平時期,也維持規模龐大的軍隊,包括核武器與遍佈全球的軍事基地並形成網路。藉由壓倒性的軍事權力,美方希望和嚇阻對手、使他國依從華府的意志行事,進而免除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危機。

不過,壓倒性的軍事主導能力顯然很難產生預期的利益。歷經20年的努力、耗費數十億美元,美國支援的阿富汗政府依舊垮臺,不過是一連串挫折中的最新插曲。

阿富汗戰爭不只象徵干預的失敗,更是維持全球軍事主導地位只會對美國利益產生反效果的鐵證;這種軍事霸權不只帶來失敗大於勝利,更削弱國內外的民主價值觀。

過去歷史更證實,如果美國能設定更謙遜、更剋制的軍事與戰略目標,美國處境會更好。事實上,美國內部民意也正朝這方向發展,整個國家有必要重新思考過度追求軍事主導的價值。

過度依賴軍事權力,讓美國一再捲入遙遠、代價高昂,結果卻適得其反的長期衝突。不論是在越南、黎巴嫩、伊拉克或阿富汗,美國決策者一次又一次地認爲,外交與政治的侷限可透過軍事優勢加以彌補;但前述例子顯示,儘管美軍在戰場上取得勝利,卻一次又一次在完成政治目標上受挫。

在朝鮮半島,過度評價軍事權力讓當時總統杜魯門決定,授權軍隊越過38度線並向大陸邊境移動。結果,軍事行動反促成了北京投入戰爭,使得衝突陷入僵局,而美軍統一分裂朝鮮半島的目的也無法達成。迄今,美軍在半島上部署駐軍已達70年,北韓共產主義政權依舊強大,甚至核武庫也不斷成長。

在越南,詹森總統的顧問向其建議透過壓倒性軍力,粉碎北越武裝勢力並加強反共陣線;結果卻恰恰相反,美軍在當地規模的升級反而讓北越更得民心,也讓南越更加依賴美國。結局是南越在1975年的攻勢下崩潰,一如今天的阿富汗。

責任不在於戰場上出生入死的士兵,而是任務。軍事權力無法替代具代表性、能有效治理的政府機構;穩定的社會需要和平的貿易、教育與公民參與,而不是軍隊。

歷史更可以證明,大規模軍隊的駐紮只會扭曲政治發展,讓情勢走向戰鬥與維安戰(policing),而不是社會與經濟的發展。換言之,正因爲當地已經存在有效運作與治理的機構(如二戰後的德國與日本),美國的軍事佔領才能發揮最佳的效果。

然而,僅因爲美國軍隊的規模龐大、容易部署,就讓執政者過度依賴軍事權力,這已成爲建立龐大軍隊的缺點。隨着美國國防預算成長到7000億美元以上,未來美國政府更可能依賴軍事途徑,而非建立更好的替代選項。

這意味着,即使當地政府需要的是能夠培訓行政人才的專業人員介入;但這類的非軍事海外工作,美國卻派出軍隊進駐。華府把士兵派往需要專業文人的地方,只因爲軍方拿到資源。當軍方透過影響力向國會要到更多資源時,這問題會愈來愈嚴重。

在美國國內,隨着武裝力量不斷擴張,意味着美國社會高度軍事化。警察配備着戰場纔會出現的裝備,部分更是由軍隊直接撥補的剩餘裝備。退伍軍人加入白人至上等激進組織,而這類組織在過去10年內加倍地成長。儘管只有不到10%的美國民衆曾在軍隊服役,但在1月份的國會大廈遭攻擊事件中,遭起訴的民衆卻有高達12%有軍事經驗。

這些問題的根源在於,五角大廈已變得過度臃腫,而軍隊也被頻繁的濫用。作者總結,美國政府有必要正視軍隊也有無法辦到的事情,決策者應該將資源分配給其他部門或組織,而又能使國家機器變得更具韌性、繁榮與安全。迴歸一支軍隊規模維持在較小的傳統,將使美國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