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友宜對朱立倫的告別

(新北市工務局提供)

作爲國民黨內目前最大縣市的執政同志,新北市市長侯友宜經過長久的低調與迴避,面對無論是來自自身政黨或社會輿論要求表態的壓力,無奈終於在公投投票日前的最後一週,公開於社羣媒體對公投議題表態。

嚴格來說,侯友宜並沒有對特定公投議題的支持或反對錶態,他的長文是在於「解釋自己爲什麼不表態」。此文一出,各自解讀。

國民黨沒有得到期待中的答案,朱立倫主席也沒有得到昔日部屬旗幟鮮明的支持,挫折感是有的,但畢竟侯友宜並沒有明確地說不支持公投,所以朱立倫只能高來高去地以「國民黨有國民黨的立場,在野黨有在野黨的天職,面對這麼鴨霸的執政黨,必須對民進黨所做所爲提出看法,和人民站在一起。」作爲對侯友宜的迴應,降低反彈的後座力。

民進黨官方則並未迴應,但想必是暗喜在心底並鬆口氣,至少無論如何,少了人口數最多的新北市政府的介入,民進黨至少可以有組織地動員來對抗無組織的遊兵散勇。倒是已被民進黨權力中心邊緣化的林濁水和游盈隆分別從不同、略偏正面角度來評論侯的「政治天真」,只差沒用「唐吉訶德」來形容侯友宜了。

政治判斷是每個政治人物最艱難的抉擇,特別是在選擇要不要和自身所屬政黨站在同一立場時,更爲煎熬。侯友宜選擇與國民黨切割,雖然是沒有撕破臉的切割,但畢竟心結已種下。無論公投結果如何,侯都無法從中獲利,只有被歸咎的份。公投結果有利藍營,侯的影響力就如紙老虎般被戳破;公投結果不利藍營,侯肯定是衆矢之的。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侯的「不作爲」是一種必輸的政治算計。

這是一個極度奇怪的選擇,照理來說,魚與熊掌是可以兼得的。4個公投案中,「公投綁大選」最沒有爭議,「反萊豬」受到不分黨派的大部分羣衆支持,而這兩案都是國民黨領銜提案的,此時和國民黨站在同一陣線,除能鞏固自身在藍營的地位外,又不得罪人,幾乎毫無政治成本。

至於「重啓核四」最尷尬,畢竟核四廠就在新北市境內,正反意見僵持不斷,然後附帶連動關係到「珍愛藻礁」的環保和經濟發展孰重的問題,確實難辦。不過等一下,領銜提案這兩項公投的並不是政黨,而是民間團體,所以侯大可以在這兩案上搬出「我思故我在」的宣傳用語來規避表態。若如此,付出政治代價最低,所得卻大,何樂而不爲?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事出反常必有妖,侯友宜也不是誤入政治叢林的小白兔,所以他的所作所爲只能從政治算計的角度來詮釋。如是,那游盈隆的說法會比較接近,雖然侯友宜未必會拋開國民黨,但「走自己的路」大概不會錯的。侯友宜的這個決定,預示國民黨組織權威的持續弱化,個別政治山頭影響力的興起與相互碰撞纔是常態。而某種程度而言,侯友宜的公投千字文應該算是對朱立倫前市長、現任黨主席的告別信吧!

(作者爲淡江大學國際事務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