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嘉魚:播撒科技種 收穫致富菜
來源:科技日報
【鄉村行 看振興】
◎本報記者 吳純新 通訊員 龍 鈺 楊 文
深秋時節,湖北省咸寧市嘉魚縣潘家灣鎮的十里蔬菜長廊,豐收在望。
科技日報記者來到潘家灣鎮蔬菜種植基地看見,連片的包菜、白菜鮮翠欲滴,長勢喜人,菜農們正忙着鬆土、除草。
“北有壽光,南有嘉魚”,嘉魚蔬菜產業聞名全國。這份認可,源自嘉魚縣蔬菜種植面積29萬畝、年產量127萬噸的數量支撐,更得益於嘉魚縣成功選育16個蔬菜新品種以及作爲中國甘藍之鄉的質量保證。
新品種打破壟斷
潘家灣鎮蔬菜長廊面積達2.7萬畝,年產綠色蔬菜21萬噸。目前,長廊內已有8個蔬菜品種獲農業農村部綠色食品認證,“嘉魚甘藍”等品牌更是獲得國家地理標誌認證。
放眼望去,露天種植的甘藍,色澤碧綠、葉球緊實,如同一顆顆鑲嵌在田間的“綠寶石”。其中,名爲“思特丹”(中甘1305)的甘藍品種,是蔬菜長廊的“明星菜”。
我國甘藍育種一度被國外“卡脖子”。10年前,國產甘藍種子在市場上難覓蹤跡,90%以上的種子都依靠進口。爲此,咸寧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湖北金潤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潤農業”)聯合科研機構,踏上破局之路。他們每年集中試種2000多種十字花科蔬菜,精心篩選適合本地生長、抗病、抗寒的優質蔬菜品種。
“思特丹”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方智遠團隊與金潤農業聯合研發的成果。它不僅打破了國外壟斷,更成爲長江流域越冬甘藍主栽品種。
“一棵‘思特丹’能頂50棵普通甘藍。”潘家灣鎮潘灣村菜農王新喬說,普通甘藍一分錢一斤時,“思特丹”可以賣5毛錢一斤。去年,他家種了8畝“思特丹”,每畝收入5000元,再續種一季南瓜,8畝地的年收入有6萬元左右。
新技術增收富民
近年來,嘉魚縣積極與中國農科院、湖北省農科院合作,在潘家灣鎮的金潤農業種植基地建立院士工作站,吸引6名專家入駐蔬菜長廊,從事蔬菜新品種選育工作。
同時,該縣着力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實施綠色防控,實現育苗、種植、施肥、管理、檢測、銷售“六統一”,對蔬菜生產進行全程跟蹤管理,確保蔬菜質量安全抽檢合格率達到100%。
“嘉魚地處長江邊,獨特的氣候與土壤適合蔬菜種植。這裡的主要品種是‘兩瓜兩菜’,上半年種冬瓜、南瓜,下半年種包菜、大白菜。”嘉魚縣委書記王永介紹,目前,該縣擁有蔬菜“兩品一標”34個,蔬菜不僅暢銷全國各地,還遠銷海外多個國家。
爲進一步推動嘉魚縣蔬菜產業綠色發展,湖北省農科院協同嘉魚縣農業農村局,建立了“科研院所+新型經營主體+基層農技”三位一體的農技推廣服務模式,開展了一系列科技助農活動。
湖北省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員矯振彪介紹,該院蔬菜團隊在嘉魚縣推廣示範“三增三減”技術,通過少施化肥、少用化學農藥和減少用工,實施以生物防治爲中心的病蟲害綠色防控措施。這既降低了蔬菜生產成本,又提升了蔬菜品質,促進菜農增收致富。此外,團隊還開展了大白菜、甘藍、蘿蔔等露地蔬菜集約化育苗、精準灌溉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控、機械移栽與採收等技術集成與示範,形成了露地蔬菜優質輕簡高效生產技術體系,促進了嘉魚綠色蔬菜品牌提檔升級。
當前,按“萬畝連片、千畝成塊,一鎮一色、一村一品”原則,嘉魚縣已建成四大蔬菜板塊基地,即“兩瓜兩菜”板塊、設施精細菜板塊、西甜瓜板塊、水生蔬菜板塊,使該縣農民年均純收入達到近6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