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歌打敗範偉,又一個內娛黑幕?
不久前,白玉蘭頒獎禮落下帷幕。
但,視帝之爭卻愈演愈烈。
胡歌憑《繁花》二封視帝后,引發了激烈討論。
很多人不滿這一結果,爲範偉的落選忿忿不平。
b站上兩人演技對照的視頻下,因爲高贊都認爲胡歌演得更好,一度遭投訴下架。
至今雙方還爭論不下,甚至到了互相攻訐的地步。
實際上,這不僅僅是演員個人之間的競爭,更暴露出行業積習已久的沉痾。
到底該如何看待這次視帝之爭?
今天不妨來聊聊看。
本屆白玉蘭最佳男主提名名單公佈後。
人們普遍認同,視帝會在胡歌和範偉之間產生。
一來,劇捧人。
相對而言,《繁花》和《漫長的季節》的口碑和國民度都更高。
二來,人也捧劇。
胡歌、範偉兩人在劇中的表現也都是廣受好評。
角色深入人心,也貢獻了不少名場面。
照理說,誰拿視帝都不奇怪。
但最終胡歌拿下視帝,還是激起了很多不滿。
有人認爲,首先,論作品的口碑和熱度,《漫長的季節》領先《繁花》。
論演技,範偉作爲金馬影帝、公認的老戲骨,難道會比胡歌差?
論角色,《漫長的季節》中的王響一角真切自然,極具感染力,濃縮了時代浪潮中無數身不由己的小人物。
確實挑不出毛病。
因此不少人認爲,他落選更像是生不逢時,人氣佔了下風。
而且,白玉蘭早有「滬玉蘭」的質疑聲。
胡歌作爲上海籍演員,又憑滬語劇《繁花》拿獎,也直接撞到了輿論槍口上。
頒獎典禮當日,範偉缺席,更惹來不少陰謀論。
但對此種種,胡歌的支持者也不甘示弱。
他們認爲胡歌獲獎實至名歸。
很多人指出,頒獎禮上播出的提名者演技高光片段中,胡歌的表演更細膩、內斂、自然,沒有表演痕跡。
相比之下,範偉演技「大開大合」,是「小品式演法」。
到底孰是孰非呢?
我想還是拋開爭議,回到角色塑造這一核心問題上來看。
胡歌在《繁花》中飾演的寶總,是一個叱吒上海灘的成功商人。
一身得體服帖的西裝,梳得一絲不苟的背頭,說起話來腔調十足。
這樣的角色設定,稍不留神就容易滑向油膩。
但劇中,胡歌難得演出了一個有血有肉的阿寶。
有從底層一路攀爬向上的角色弧光。
有豐富多面的形象:面對商業對手的精明,面對初戀情人的感傷,面對朋友的鬆弛,以及面對師父爺叔時的誠懇……
他也很好演出了這一角色天真單純的底色,堅守真情真意的赤子心。
滬語的優勢,也讓這一角色更加親切落地。
王家衛獨特的視覺風格加成下,角色魅力也就呼之欲出。
再看《漫長的季節》,範偉飾演一個悲情色彩濃重的普通人王響。
他曾經意氣風發,工作上爭當勞模,生活中也是熱心腸,爲兒子也操碎了心。
結果卻撞上下崗潮,又接連經歷喪子、喪妻之痛,變得落魄無比。
範偉的表演一如既往的樸實真切,能讓人很快代入其中,與角色的苦樂共振。
從希望至絕望再到新的希望,每一處變化也都自然而然,數不清的細節都讓人印象深刻。
比如得知兒子去世時僵直的身體,恍惚間聽到兒子聲音時的表情變化,都賦予了這一角色豐沛的情感力度。
不僅立住了王響這一角色,更讓人看到了時代洪流中無數個體的掙扎與無奈。
他們各自都展現了不俗的演技。
但在魚叔看來,從角色厚度和表演細節來說,還是範偉顯然更勝一籌。
相比於胡歌演繹了一個商人如何抓住時代機遇勇立潮頭,更多表現積極、正面的情感。
《漫長的季節》中,王響一角經歷的時間跨度更大,情感起伏更爲波折,更具複雜性,對於演員來說也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
而對此,範偉無疑交出了不俗的答卷。
不過,電影頒獎從來不是純粹的競技比賽,也無法對每個人的成績進行客觀量化。
各大獎項通常也會有其他因素的考量。
比如,縱向考量演員整個演藝生涯的突破性。
作爲家喻戶曉的老戲骨,範偉的演技有口皆碑,這一次的表現同樣發揮高超。
但,從他的演藝生涯來看,似乎也稱不上特別驚喜。
回顧之前的作品,範偉演了太多這種老實人的角色類型。
比如08年的電影《耳朵大有福》,他同樣飾演了東北小鎮的鐵路工人,老實、善良,但也有很多小缺點,面對生活也有許多力不從心的無奈。
而且,就像有網友說,這一角色換成趙本山、葛優等其他實力派演員,也有相似的效果。
而回看胡歌的演藝生涯,寶總的演繹確實是一次不小的突破。
從早年《仙劍》中清新俊朗的小生,到《琅琊榜》中城府頗深的梅長蘇,再到《繁花》裡的成功商人。
嘉獎胡歌,確實也有一定的理由。
事實上,在魚叔看來,胡歌與範偉的視帝爭議背後,不僅僅是演「技」之爭,更是一種類型之爭。
記得去年有張轉發量很高的圖。
有人將《繁花》《漫長的季節》《山海情》的劇照拼在一起,感嘆這居然是同一個時期的故事。
這其實就是光影藝術的價值所在,讓我們看到世界的廣袤和參差。
《繁花》裡光芒四射的大人物「寶總」,與《漫長的季節》裡深陷陰霾的小人物「王響」,都是同一時代下的不同側面。
然而,近年來,類似寶總這種符合主流價值觀的正面形象的角色,似乎更易獲得獎項青睞。
從《老酒館》中陳寶國飾演的「爲人爲商皆爲楷模」的陳懷海,《人世間》中雷佳音飾演的「理想兒女」周秉昆,《覺醒年代》中於和偉飾演的偉大革命者陳獨秀。
而那些展現複雜人性和社會灰暗面的角色,似乎較難得到主流獎項的認可。
範偉飾演的王響,絕非一個傳統意義上的正面角色。
他滿身都是時代、社會的傷痕,歷經東北工業衰退、失業潮,捲入惡劣的犯罪事件,竭力扭轉局面卻不得,就像現實中深陷泥潭卻深感無力的普通人。
這也讓我想到去年白玉蘭視帝沒有張頌文,譚飛在網上直言不諱地表示「大反派不會被提名」。
這一說法未必準確,也無法證僞。
但回想起來,國產劇中很多讓人印象深刻的反派角色,都沒有得到主流獎項的青睞,像《征服》中的孫紅雷,《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中的馮遠征,都是顆粒無收。
這背後,或許還隱藏着一種更深層次的問題,即我們的評判標準過於單一化。
偏狹、保守的評判標準,既潛在地壓縮了藝術探索人性的空間,也忽視了觀衆多樣化的觀影需求。
固然,獎項多少不等同於實力高低。
優秀的演員和作品,無需其證明也會深入人心。
但頒獎依然有其重要的意義——
通過建立榮譽性的表彰,對從業者表達認可與鼓勵,從而促進行業內的良性競爭,推動整體品質的提升。
此外,還可以彰顯創新和多樣。
不只是對過去成績的肯定,也應對未來創作方向做出指引。
只可惜,白玉蘭獎作爲內地最具重量性的電視獎項之一,如今公信力已經大不如前。
各種評獎爭議不斷,不僅公正性、專業性屢遭質疑,而且包容性、多樣性也遠遠不足。
這也導致現在很多普通觀衆都不再關注白玉蘭獎,早已將獎項與作品質量、演員實力解綁。
「範偉可惜」的熱搜下,少有普通觀衆執着於結果,熱烈討論評判標準。
不少人都擺出不以爲意的態度,直接默認範偉沒拿獎等同於黑幕。
如此下去,頒獎本身也漸漸變得毫無意義。
每一次落幕,只留下無休無止的罵戰。
不過是一次次業內自嗨,淪爲僅粉絲可見的「實績」。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