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口名簿關係是「叔嫂」 她淚別:這是我第一次也最後一次叫你「老公」

▲「名分」在生離死別時候重要嗎?(示意圖/Harli Marten,取自免費圖庫Unsplash)

文/BigBrother大師兄摘自/《 比句點更悲傷》

有天,葬儀社老闆帶着一位人家身分證影本來,一來就放在我們辦公室桌上。我們一看有身分證,就問:「等等要進來的嗎?」老闆趕緊說:「不是啦,這個還沒有,不過他老婆快不行了。」

我一看那張身分證,哪有什麼老婆,配偶欄明明就是空的,會不會是個跟我一樣常常幻想有老婆的老中二,而他的充氣娃娃的氣快漏光了呢?想着想着,突然有種感同身受的感覺,看着那張身分證也覺得親切、順眼很多。

老闆一看我那張臉就知道我想歪,說:「人家跟一個離婚的在一起很久了啦,只是覺得雙方都年紀大了,也不談娶嫁,時間一晃就是二十年過去了。現在女的不行了,男的想要問,喪事的部分是不是可以代爲處理呢?」

我們先問:「同居嗎?」老闆搖搖頭說:「各有各的戶籍。」接着我們問:「那要不要立個遺囑之類的?」老闆搖搖頭說:「只怕是沒錢去找人處理。」我們嘆口氣說:「那隻能請社會局代爲處理了。」

老闆苦笑說:「老人家是想,在一起那麼久了,總該辦一下喪事吧。」旁邊的掃地阿姨突然開口問:「那⋯⋯結婚呢?」我們幾個人皺着眉想一想:一個80多,一個聽說也快要送來了,這個結婚嘛⋯⋯老闆苦笑一下,「我回去問問。」

約莫一週後,老闆帶着一個老人家來辦進館手續,老人家把身分證拿出來,很是面熟,翻過去一看,配偶欄有個名字,而老人家堅定地說:「我要幫我老婆進館。」

看着這老人家,想想他看起來環境也不是很好,喪事給社會局辦真的可以省不少錢,「名分」這東西真的那麼重要嗎?

某天,一個印尼籍的小姐媽媽送進來,但我們怎麼看臺灣資料,就是看不出那是母女關係

那個小姐說,當年是她阿姨先嫁到臺灣來,爲了讓她依親方便,他們用了一些手段,變成她在臺灣身分證的媽媽是阿姨的名字,而真正的生母,她卻要叫阿姨。

等到她在臺灣發展穩定後,接了生母來臺灣住,沒想到不到幾個月,母親就跌倒往生了。

聽了這個故事,雖然很難過,但是阿姨就是阿姨,而我們對外籍人士設施減免,需要有直系血親依親纔可以。我們把這個狀況告訴她,她一聽連忙揮手,問:「設施費用不是問題,我想問的是,我可以用她女兒的身分幫她處理嗎?」

我們想了想,勸她回印尼問問,找出當初的資料去改改看,但是曠日廢時,到時候那些殯葬費用是很嚇人的。她想了想,看得出來很難過。

最後,除了登記的名分是阿姨與外甥女的關係,其他都是以「母女」身分在辦的,但是出殯時,她還是在棺木面前大哭,訴說着自己的不孝,沒能以一個正確的名分去處理母親的後事

有時候想想,只要心裡當她是母親,對她如同母親一般地孝順,是不是用這個名分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另一天,送來了一個男人,外面有位小姐哭得很難過,其實這也是見怪不怪了,對於喪偶,我們倒覺得不哭的比較稀奇。但奇怪的是這個男人也只有那麼一個家屬來,而關係證明要後補。

就當我們要將他冰入冰庫的時候,那小姐問:「能不能讓我說最後一些話?」我們點點頭。

她彎下身子,摸摸那先生的頭說:「老公,這是我第一次叫你老公,也是最後一次了,你在那邊要好好保重。感謝你照顧我那麼多年。你跟你哥哥,是我在這世界上遇到最完美的兩個男人,我愛你,你一路要好走⋯⋯」

她在冰庫裡面聲嘶力竭地哭,但是出了冰庫,卻是很堅強。

這時候,關係證明來了。

這件事情過很久了,但是有時候我還是會想起那時候那張戶口名簿,那戶只有兩人,關係爲叔嫂

有時候想想,「名分」這東西,在此時此刻似乎不是那麼重要了。

★本文摘自寶瓶文化出版《比句點更悲傷》,原文標題「名分」。

作者大師兄,殯儀館體員,PTT媽佛版紅人。繼第一本書《你好,我是接體員》後,發表第二本36篇從未曝光紀錄。「往生者其實沒什麼好怕的,最慘也是支離破碎⋯⋯活着的人那種聲嘶力竭,比死亡更刀割。」

推薦閱讀

時間從此靜止⋯「小飛俠」留下最後紙條:來世不再相見

「我兒子週六會來看我喔!」 養老院奶奶房間日曆一直是週五⋯

認屍過程哭暈2次、媽媽擦乾淚送別喪子!大師兄:假如死後還有一個時辰告別

死在家8天才被發現、公園往生馬上被接走⋯接體員大師兄未發表36篇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