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崇德遺址玻璃珠 10月赴美揭開身世之謎

花蓮縣秀林鄉崇德考古遺址出土的千年歷史的紅色玻璃珠,10月將送至美國芝加哥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Field Museum)實驗室,進行爲期1年的成分分析及研究。(花蓮縣文化局提供/羅亦晽花蓮傳真)

花蓮縣秀林鄉崇德考古遺址出土的千年歷史的紅色玻璃珠,10月將送至美國芝加哥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Field Museum)實驗室,進行爲期1年的成分分析及研究。(花蓮縣文化局提供/羅亦晽花蓮傳真)

典藏於花蓮縣考古博物館的崇德考古遺址千年紅色玻璃珠,10月將送至美國芝加哥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Field Museum)實驗室,館方歡送玻璃珠出國,特製一張小卡,祝福玻璃珠1年後能帶着滿滿的故事歸國。(花蓮縣文化局提供/羅亦晽花蓮傳真)

花蓮縣秀林鄉崇德考古遺址是縣內重要文化資產之一,曾出土大量珍貴的考古文物,其中,目前典藏在花蓮縣考古博物館的一顆具千年歷史的紅色玻璃珠,10月將送到美國芝加哥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Field Museum)實驗室,進行爲期1年研究,盼能在「出國探尋自我」過程中揭開身世之謎。

崇德遺址位在秀林鄉立霧溪河口左岸河階臺地,靠近崇德聚落,面積約8公頃,過去因村民申請興建房舍,文化局2016年先後於下崇德段834地號等3筆土地進行考古試掘及搶救發掘,出土千年前完整且精美紋飾的陶罐、獸骨、各式石器及玻璃珠。

其中,在試掘過程出土的一顆紅色玻璃珠,外觀玲瓏精巧,年代經判定約爲距今1000多年前的鐵器時代中期,長度5.87毫米、直徑7.5毫米、穿孔直徑3.34毫米,目前典藏於考古博物館。

爲探索這顆紅色玻璃珠的身世,考古博物館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合作,打破展品不外借慣例,出借玻璃珠,10月由該所研究員王冠文交給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實驗室,進行爲期1年的成分分析及研究。

文化局表示,這顆史前紅色玻璃珠除能說明史前人類的審美、喜好,亦可藉助科學分析工具,逐步揭開其身世疑雲,包含生產地、生產過程等,重新展現她的生命,回溯專屬故事,再藉與全臺其他考古遺址出土玻璃珠比較分析,逐一拼湊史前臺灣文化各地相互交流的影像。

考古博物館歡送玻璃珠出國,在其原本典藏處,特別製作一張小卡,寫上「出國探尋自我中,一年後等我回來,就可以更加了解我了」,引起民衆的好奇與興趣,期待1年後能帶着滿滿的故事歸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