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歷史建築「曙光橋」夜晚點燈 光影交疊產生歷史美感

花蓮縣文化局特別邀請國內知名燈光設計師陳怡彰,以光爲設計元素,將歷史建築「曙光橋」重新形塑爲夜間廊道,每天傍晚5時亮燈。(花蓮縣文化局提供/羅亦晽花蓮傳真)

花蓮縣文化局特別邀請國內知名燈光設計師陳怡彰,以光爲設計元素,將歷史建築「曙光橋」重新形塑爲夜間廊道,每天傍晚5時亮燈。(花蓮縣文化局提供/羅亦晽花蓮傳真)

花蓮縣文化局特別邀請國內知名燈光設計師陳怡彰,以光爲設計元素,將歷史建築「曙光橋」重新形塑爲夜間廊道,每天傍晚5時亮燈。(花蓮縣文化局提供/羅亦晽花蓮傳真)

連結花蓮港與太平洋公園的歷史建築「曙光橋」,是民衆迎接每日第一道曙光的景點,也是運動休閒好去處,由於該橋夜間使用度高,花蓮縣文化局特別邀請國內知名燈光設計師陳怡彰,以光爲設計元素,將木橋重新形塑爲夜間廊道,每天傍晚5時亮燈後,走在橋上彷彿置身時光廊道,在遠處欣賞則能感受由光影交疊出的歷史美感。

曙光橋位在花蓮市美崙溪出海口,過去曾是舊臺東線鐵道臨港線專用橋樑,當時稱爲「米侖溪橋」,後來隨着北迴鐵路竣工、花蓮車站西遷,整個鐵路業務跟着遷移,昔日臨港線鐵道及鐵橋也就跟着荒廢。

直到2000年,時任縣長王慶豐規畫全長4公里的「南北濱自行車道」,以南濱公園爲起點,北沿着舊臨港支線至北濱公園,再沿舊鐵道至花蓮港北側管制站,獲中央經費補助及臺鐵同意土地使用,將舊鐵橋鋪上木棧道,並以其迎接第一道曙光的位置而命名「曙光橋」,22年來,已成自行車及行人通行的橋樑,2005年3月也被登錄爲花蓮縣歷史建築。

由於曙光橋在夜間有衆多民衆健走慢跑,加上地理位置特殊,花蓮縣文化局考量該橋夜間使用度,及期望提升整體城市空間的光環境,邀請著名燈光設計師陳怡彰,在曙光橋上進行城市空間光環境策展。

陳怡彰以「曙光.充能再現」作爲策展主題,以「光」爲設計元素,利用光的重新規畫,將曙光橋原有木結構作爲載體,透過燈光設計讓橋上的木結構在夜間產生光影交疊的美感,不論是行走在橋上,或從遠處欣賞,都能產生不同的光環境體驗。「充能再現」則爲曙光橋從清晨曙光到日暮西下的時間都充滿正能量,讓民衆迎接城市的夜晚,漫步其中感受來自光的能量。

文化局從去年底開始進行設計、布展,趕在農曆春節前完成的「曙光.充能再現」,是座大型的城市空間光環境作品,同時也是曙光橋的常設展,即起每天傍晚5時開始亮燈,隔日清早熄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