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論見丨“計算”還是“算計”?算法不能走反方向

(原標題:華山論見丨“計算”還是“算計”?算法不能走反方向)

近日,中央網信辦、工信部、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四部門聯合部署開展“清朗·網絡平臺算法典型問題治理”專項行動,重點整治同質化推送營造“信息繭房”、違規操縱干預榜單炒作熱點、盲目追求利益侵害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等六大方面,無一不是當下算法領域較爲突出的負面問題,已受到全社會廣泛關切。

“算法”變成無情“算計”現象的出現早已不是一日兩日,細數治理“痛點”,“信息繭房”“大數據殺熟”“水軍刷榜”“未成年人網絡沉迷”都令人深惡痛絕。

就拿“信息繭房”來說,打開短視頻App,都是你“愛看”的類型;進入購物App,滿屏充斥的好像都是你“想買”的東西;資訊平臺上也都是你“愛讀”的信息……更可怕的是,算法優化運用的進步速度遠比治理要快得多,現在平臺的智能計算可以做到動態跟蹤、無痕植入。比如用戶可能只是在某一主題的短視頻頁面多停留了幾秒鐘,或者在購物平臺上偶然搜索了某件商品,接下來便是源源不斷的同類推送、相似推薦、私人定製。相比幾年前的“懵然不知”,如今用戶常常是深知癥結所在卻似乎“束手無策”,甚至無法拒絕、無權選擇,只能無奈接受,最終產生了一種插翅也難逃出算法“圍牆”的無力感。

再如,“大數據殺熟”一直以來都將個人畫像信息當作隨意宰割的“唐僧肉”。近兩年用戶投訴外賣、票務預訂等平臺價格“千人千面”的情況不斷,平臺方往往回應稱“不排除價格投放錯誤”“不排除賬號領取過大額優惠券”等,言之鑿鑿,說服力卻甚微。在這一問題的解釋權上,平臺始終處於優勢一方,外部的監管和投訴面臨着“查清難、判定難、維權難”的困境,使得看似是“優惠”的套路總是精準收割大量金錢。

如果說這是典型的“算法歧視”,那麼針對“一老一小”的誘導沉迷則堪稱“算法霸凌”,此外在飯圈領域,違規炒作各類榜單變成常有之事,僞造數據實施不正當競爭的行爲也愈發猖狂……究其原因,網絡平臺過度享有“算法權力”,缺少嚴格的“算法約束”。算法之困不僅是“行業事”,更是“社會事”“國家事”“人民事”。

爲了管住算法背後不安分的手,有關部門“有形之手”的介入從未停止。2022年3月1日起,《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正式施行,這項規定的問世意味着極大規範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活動,保護廣大網民的切身利益;2024年7月,《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合規自律公約》發佈,是從行業自律的角度開展的進一步引導,有利於維護合理有序的市場環境,促進互聯網信息服務健康發展。

切換到平臺角度,對“趨利”和“趨善”的權衡也是它們一直在努力的方向。12月17日,一則《關於騎手過度跑單強制下線的通知》引發廣泛關注,美團迴應稱已在部分城市試點優化疲勞管理機制,餓了麼則表示在今年8月已經上線了騎手休息的相關措施。可見外賣平臺正在探索一種關於外賣員健康權益保障的新機制。外界對這項“連續工作時間過長要求強制休息”的制度存在褒貶不一的評價,但從初衷和導向來看,此類做法不失爲一種“讓算法變得人性化”的良性路徑探索。

對算法的治理不能“管死”,對症下藥纔是正解。此次“清朗·網絡平臺算法典型問題治理”專項行動再次從導向正確、公平公正、主體責任壓實等方面提出了更加具體的要求,爲的就是把權利還給用戶,把流量變得透明,讓榜單真正可信,讓“黑箱”不斷“開箱”。我們要時刻牢記電影《楚門的世界》帶來的啓示,虛擬世界、“容器人”統統要不得,保持理性思辨,對“唯算法論”說不,才能在技術裡收穫快樂與正能量,追尋社會真實和自由進步。

總之,正向的“計算”引人向上向善,反向的“算計”只會引來動亂。爲了讓算法走對路、走好路,多方合力和長效機制的監管也必須一直在路上,制度要一細再細、一管再管;平臺要一查再查、一審再審;用戶要一看再看、一想再想,才能一起解好“算法治理”這道必答題。(文/高思雨)

編輯:李卓然